腊月二十七,79岁的郝宣林和老伴早已将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等候儿孙归来。“年货都采购好了,就等孩子们回家挂上对联、贴上窗花,咱就欢欢喜喜过大年了。”老两口幸福地说。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居住在张店联通路附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郝宣林家中时,她正细心地将一张“三阳开泰”剪纸做最后的打毛加工。“你瞧,这是‘恭喜发财\’,以山羊为主体构图,中间有个大大的‘福\’字,旁边配有祥云,寓意吉祥;谷子,寓意岁岁平安;荷花,则是和和美美,家庭团结。”郝宣林摊开一幅幅红彤彤的剪纸作品,仔细地向记者介绍。
已近耄耋之年的郝宣林老人,“剪耕不辍”,30余年的用心传承,不仅让剪纸艺术成为淄博大地广为人知的传统文化技艺,也将新年贴窗花的传统民俗很好地继承下来。“在民间,过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贴对联、福字和窗花了。对联和福字自然是贴到门上,而窗花是细活,除了贴在窗户上,还要贴在墙上,最传统的窗花不仅中间要贴个大的,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等寓意吉祥如意,窗户的四角也得贴上。”郝宣林告诉记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她又将原本内容单一的窗花有所创新,剪出不同年份的鼠相,结合喜鹊、祥云等图案,让每一年的窗花都有了新意。
今年,郝宣林老人又创意地剪出了各式各样的羊年窗花。“除了‘三阳开泰\’、‘恭喜发财\’,与羊年相结合的还有这个‘中国梦\’主题窗花,正面看是一只羊,再仔细看就能发现总共三只羊,还有飞来的小燕子,寓意我们美丽的中国梦,在春来燕归时就能实现。”每每谈起剪纸艺术,郝宣林老人总会兴奋地像个孩童。采访中记者看到,传统的农家年里娃娃们放鞭炮,家家户户贴门神等民间的传统新年习俗,在郝宣林的剪纸中大都得以体现,当这些喜气洋洋的窗花贴上窗,浓浓的年味儿就来了……(文/晚报记者赵瑞雪图/晚报记者孙文昭)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