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七彩陶坊的展厅里,在新筹建的淄博硅华陶瓷博物馆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精美陶瓷艺术品,每件艺术品上都有一个故事、每件窑变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艺术品的创造者叫路今铧,是七彩窑变专利发明人、山东陶瓷艺术大师、齐鲁文化之星。对于陶瓷,他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精力,在陶瓷科研和陶瓷文化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现正在做着一件意义非同寻常的事。这件事得到了众多专家和教授的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龙土在淄博七彩陶坊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中国齐鲁文化研究首席专家、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在此合作设立了陶瓷文化研究中心。
二十余年来,路今铧一直倾心于陶瓷的创作和陶瓷史的研究,浸泡在浩瀚的史籍中,泛舟于历史的长河上,探陶瓷之源头、察百窑之流变、遍走陶瓷地区、拜访考古学家、寻访遗址先踪,发现中华陶瓷萌芽多出齐鲁故地、出于文化的自觉和历史的担当,不揣驽马之材,把近百余年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齐鲁大地发掘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连起来,草成拙篇,试图采用王国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的治学方法,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来求证齐鲁故地是中国陶瓷的摇蓝,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劳动创造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产品,是人类的第一大发明,也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现代智人的重要标志。如今的陶瓷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像陶瓷那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像陶瓷那样历史悠久,更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像陶瓷那样给人类带来言之不尽的巨大福祉,尤其是高技术陶瓷材料的飞速发展,陶瓷己涵盖了所有的工业领域和部门。然而对陶瓷源头的探索却一直无人意识和提及,对淄博在陶瓷史上的杰出贡献缺乏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在《中国陶瓷史》中对淄博陶瓷的描述仅寥寥数语而且还归到了磁州窑之列。看到这样的现状,为“正本清源”,路今铧开始了对“中国陶瓷探源研究”,来探寻陶瓷的源头、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以科学家的良知
探讨陶瓷起源
路今铧经营的淄博七彩陶坊是在淄博陶艺研究所和淄博陶瓷艺术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它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以窑变作为主要研发方向,并把窑变原理用于高科技陶瓷的研发。“之所以取名为‘坊\’就是说明我们很‘小\’,没有被太多的关注,但却能静下心来做些事、搞些研究。就像陶瓷探源一样,对我开始只是兴趣使然,慢慢深入之后却感觉成了一种责任。”路今铧说,“探源的目的不是争谁为冠,谁为亚,而是以学者的良知,探讨陶瓷起源的学术问题,给历史一个明确的回答。任何一个学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科学会越争越明,越辩越接近真理。”于是,年近六旬的路今铧倾其所有热情和精力在陶瓷探源上。在他看来,陶瓷的诞生与发展,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史的缩影,因此,探寻陶瓷的源头,也就是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阶段性的认识会导致对中国历史的扭曲”,中国号称有5000年文明史,然而中国有文字确切记载的信史,如果从商代甲骨文算起,却仅有3300年,如果从传统的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算,则为时更短,这显然与文明古国的历史不符。为矫正这一缺陷,从20世纪末、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
陶瓷探源工程亦是如此,这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课题,国内外学者已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人类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至今未能就中国陶瓷起源及文明化进程等问题最终形成共识,因此,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路今铧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唯一陶瓷古国,中国陶瓷的起源地,毫无疑问也是世界陶瓷的起源地。如果能够把齐鲁故地是中国陶瓷起源地论证和认证成功,我们就可向联合国有关组织申请‘世界陶瓷文明地理标志\’,这是淄博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走向世界的一个金牌,对于淄博打造当代官窑,推动新材料之都的建设,对提升淄博的经济、文化、科技是不可估量的。研究中国陶瓷的起源,对于山东的文化架构、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齐鲁故地是中国陶瓷的摇篮”命题初露端倪
“陶瓷探源不应以某地出土某一陶片某一器物的早晚为先决条件,而应放到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这样才不会一叶障目,才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路今铧说,“毫无疑问,陶瓷是由多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推进的。但并不是齐步走,构成文明的某些要素总是先发源于某个地区,然后向四周辐射扩展。或者在某个历史时期,某地区对文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不然,国家就不会提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著名考古专家张光直先生指出:“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三十年前我们还不知道中国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也就是说,直到解放前,中国人对自已的历史还了解甚少。另外,“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也以全新的观念看待中华大地史前陶瓷文化的发展进程及其相互关系,在考古方法论上是一次带有革命性的突破,其直接后果就是再次叩启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大门,再次吹响了“古史重建”的号角。
因此,如此重大的历史学术课题,以一人之力,甚至某一单位之力是难以完成的,须跨界协同作战。于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龙土为科研带头人、以山东齐鲁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志民为学术带头人,以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傅维杰为组织带头人,淄博七彩陶坊院士工作站路今铧为秘书长,集清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两校及多个社会单位,共同组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研究团队,依托清华大学先进的科学仪器,汇集了文史、考古、科研等方面的专家,开展了对陶瓷探源的研究。
多年来不计名利、不计付出的潜心研究,在很多人看来路今铧研究的很苦,然而路今铧自己并不这样认为,用他的话说:“在研究领域我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王国。”的确如此,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都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路今铧也不例外。起初每每看到这些考古报告、古老文献和钟鼎铭文时路今铧都会觉得很头疼、很繁琐,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达到一定境界时,突然这些枯燥繁琐的东西象“老朋友”一样既亲切又熟悉,并且已经在脑中烙上了深深地印记。此刻,一切杂乱无序瞬间变得融会贯通起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路今铧的陶瓷探源工程经过多年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关注,研究结论也己初露端倪。2015年2月5号在淄博高新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陶瓷起源地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17位专家学者己在项目建议书上签字。原淄博市委书记、著名陶瓷专家杜祥荣在给路今铧的信中写道:《齐鲁故地是中国陶瓷的摇篮》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经过广泛的引证和深入的考究,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唯物主义观点,以不计得失的献身精神,以无所畏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中国陶瓷摇篮地甚至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视觉和新观点,实为难能可贵。
“‘齐鲁故地是中国陶瓷的摇篮\’是我们十余年来的研究心得,是对齐鲁大地史前陶瓷考古成果的概述,也是我们通过区域文化研究对陶瓷起源的探索,有些论据有待充实,有些论点有待商榷,要得到公认的结论是非常不易的。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曾产生过不少的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别有其特殊的贡献。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认为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即便不是,也是次要的,甚至是不足称道的。因此,要达成共识,就需要比较,需要争鸣。希望其它陶瓷产区的学者,通过本地区的陶瓷文化研究,共同探索中国陶瓷之源。”路今铧说。(文/图晚报记者鲁璐王磊)
新闻推荐
“爱我森林淄博共植一片绿色”2015公益植树明日启动 植绿文昌湖畔,我们来了! 绿色公交集合时间:3月15日早7:10绿色公交发车地点:曦园公益植绿地点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