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简单而平凡的工作,他却用激情整整坚守在班长岗位20年,参与六项重大科研项目,创出3项以个人命名的操作法,为企业提出120项建议并被采纳,先后荣获28项个人和集体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中铝山东有限公司第二氧化铝厂沉降工序工艺专工徐鸿在坚守中挥洒激情,演绎了他翱翔天空的凌云壮志。
勤学苦练脱颖而出
1993年,作为山铝子弟的徐鸿技校毕业,满怀憧憬来到中铝山东有限公司第二氧化铝厂拜耳法车间。看着刚刚建设的厂房,崭新的设备,徐鸿难掩心底的兴奋。为了试车成功,同时能多掌握一些知识,徐鸿不断阅读各类书籍,遇到难题或弄不懂的事情就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反复琢磨,和大家一起连续几天不回家,靠在岗位上,随时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在拜耳法试车期间,当时生产上面临两大难题,赤泥输送困难和沉降槽跑浑。为了减少物料对沉降槽的冲击,徐鸿带领大家进行了增加脱气装置,改变沉降槽进料方式等多项攻关。那时,只要生产需要,一个电话,徐鸿和班组员工一起纷纷从家里往厂里赶,从来没有每天工作8小时的概念,在50多度的高温环境下流程切换,一干就是一天。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徐鸿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
在投用高效洗涤沉降槽期间,流程切换频繁,造成指标、槽况波动加大,形成了生产的恶性循环,非常被动。徐鸿主动和几个班组骨干成立了突击队,吃在车间、盯在岗位、跑在现场,连续一周靠在厂里。大家一起精心控制每一道生产环节,勤观察、微调整、细操作,相互交流工作心得,终于找到了生产瓶颈。徐鸿也因此总结出了“优化沉降槽操作法”、“矿石频繁切换状态下赤泥产出动态平衡法”,即根据矿石不同的物相组成,计算调整絮凝剂添加量,确保赤泥产排平衡,推广应用后稳定了沉降槽操作、优化了经济指标,迅速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月降低汽耗、电耗合计28.9万元。
激情永驻创新不止
随着拜耳法生产线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成立第二氧化铝厂,徐鸿走上了车间班组长岗位,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在瓶颈攻关的关键时刻,他始终如一,无私奉献,一干就是20年。
面对金融危机的激烈冲击,二铝为了降低成本,新上了赤泥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刚开始分厂试验并不顺利,分砂产量一直提不起来。徐鸿和其他4名党员一起立下了军令状,承担起“提高分砂产量10%”的党员攻关项目。经过50多天、400余次的测试,最终分砂品位提高了35%,日产量由1200吨提升到1800吨以上,一年就能多创效益1800万元,分砂项目也成为公司科技发展、逆境创业的经典一战。
为充分发挥劳模的技术优势和先锋作用,二铝筹建了以徐鸿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徐鸿和十余位劳模成员一起,组建了11个劳模攻关团队,承担了20项攻关项目。目前,创新工作室创造员工先进操作法两项,提合理化建议200余条,实施率90%以上,节创价值3千余万元,真正把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了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授人以渔全员争优
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山铝走上了扭亏脱困、转型升级之路。作为一名坚守了20年岗位的班组长,徐鸿带领班组成员创建“阶梯型”管理模式,把班组所有指标、成本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身上,采取党员带头、细化分工、党群帮带等办法,带动员工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向管理、质量、降耗、创新要效益,形成了“以岗位创效推动班组创效、以党员争优带动全员争优”的良好局面。
同时,徐鸿借助分厂“名师带高徒”活动的舞台,在班组积极开展了“结对子、传帮带”活动,建立活动考核机制,以精神感召、技术业务传递、创新意识训练等方式传授技艺。徐鸿也以身作则,和班组年轻的员工翟纯涛结对授艺。针对小翟年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徐鸿重点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一年的时间,小翟由一名初级工晋升为高级工,在公司举办的氧化铝制取(沉降工)的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他们两个也因此获得淄博市“百对优秀名师高徒”称号。
“获得全国劳模,是前进的动力,也是沉甸甸的压力,山铝给了我成长的舞台与空间,在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一如既往、坚守岗位并创造价值,才会问心无愧。”徐鸿就是这样,在坚守中实现梦想。
(记者高金霞通讯员姚锋孙昌春)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