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他们还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50年后,他们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5月底,乔秀忠、崔景柱等500多名当年远赴甘肃屯垦戍边的战友将齐聚淄博,共同缅怀那段难忘的岁月。
屯垦戍边青春的汗水挥洒戈壁滩
在乔秀忠的记忆里,1965年5月7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200多人从博山出发,坐了4天3夜的火车到达甘肃。又坐了3个小时的卡车,来到河西走廊最西端与新疆接壤的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
“好儿女志在四方,干革命四海为家。我们那时候年轻,很多人是刚初中毕业,在党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时,积极响应,纷纷报名,都想到广袤的天地锻炼自己。”5月6日,乔秀忠回忆起当年的光景很是感慨。1947年出生的他毫不掩饰年少时对穿军装的向往,他告诉记者:“我在家排行老二,当时要求家里得有个上山下乡的。穿军装多威风啊,自己也很向往兵团生活,就毅然报名了。没想到,在甘肃一待就是十几年,等1980年我调回博山时,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涯令人难忘,18岁的乔秀忠没想到一下卡车就看到了满眼的黄羊。“和我们当时想象的太不一样了。屯垦戍边,住土坯房、窝棚子,开拖拉机,种地开荒,我们青春的汗水肆意挥洒在戈壁滩上。尽管很累,但是大家过得很开心。”乔秀忠回忆,从十几岁的青少年成长为中年人,很多战友都在劳动中成熟起来,也在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有许多年轻人互相爱慕,最终结为夫妻。
“我爱人丁素兰也是从博山去甘肃的,当年我们一起出发,却彼此并不认识。1971年我们结婚,1972年大女儿出生。要是没有参加建设兵团,我不会认识老伴儿,这也是缘分啊。”乔秀忠笑着说。
忆当年,盼50年后再聚首
一份复印的淄博日报,把乔秀忠的回忆拉回到1965年5月。“你看,这是战友彭浩从淄博市档案馆专门复印的,它记录着我们当年奔赴甘肃时的情景。”乔秀忠给记者拿出了一份1965年5月12日的淄博日报复印件。
记者看到,这份报纸左下角以“淄博市一批知识青年赴甘肃参加农业建设”为主题,大篇幅报道了当年249名知识青年的启程,右下角还配发了题为“革命儿女志在四方”的社论。乔秀忠告诉记者,他们之后还有1000多人再赴甘肃支边,前后共有近2000名淄博人成为甘肃建设兵团的一员,分别在西湖农场、小宛农场、下河清农场和工程团。
“屯垦戍边时早晨6点起床,紧张地劳动、学习、思想汇报,晚上11点熄灯,日子过得也很充实。50年了,我们都老了,经常回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1979年知青返城,我们中的很多人也陆续回到了淄博,也有的留在了甘肃。2015年,我们屯垦戍边50周年,大家都想着聚一聚,回忆当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乔秀忠这样说。
再聚首,对这些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不仅仅是企盼,更多的是对青春的纪念。
(晚报记者孙艳芹)
新闻推荐
为庆祝燕京纳豆进驻淄博5周年,记者专访北京燕京中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东—— 十五年峥嵘岁月铸就燕京纳豆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