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淄博医疗的急救大考。
132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抢救,18天悉心周到的护理,终于创下“甲流妈妈”母子平安的奇迹。
这是一场人伦情感的背水一战。
无论是患者家属的无保留信任,还是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每一个医患交集的剪影,都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这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全新诠释。
8大学科紧围一条生命,不争功利,不计成本,先锋与后勤各司其职,让一个区县级医疗机构,在多学科协作上提交出国内一流水准的答卷。
妊娠肺炎
8个半月孕妇生死一线
1月30日下午2点半,临淄区人民医院产科传来紧急呼救:“一名孕妇发生肺部感染,病情告急!”
5分钟后,呼吸内科与重症医学科便分别有医生赶来,会同产科对孕妇进行密切监护与会诊。
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毛敏是一名34岁的二胎妈妈,怀孕已35周,25日因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收治入院。直到30日中午,毛敏的检测指标一直相对稳定。但下午一点半左右,毛敏突然咳出粉红色痰沫,并伴随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至90%左右。临淄区人民医院产科主任王雪超对此高度关注,采用多种方法不能控制病情后,果断向医院发出求助信号。
此时,毛敏的病情仍在进一步恶化,迅速出现呼吸急促、双肺湿性啰音、氧合指数下降等症状。“患者已开始肺水肿”,呼吸内科医生给出的结论,让大家心情颇为沉重。妊娠合并肺炎,呼吸衰竭,病情危重,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是业内共识。
“当务之急,应该先终止妊娠!”王雪超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3点钟,毛敏被推入手术室。此时,患者病情仍在加重,血氧饱和度继续下降,到了80%,并且血压开始下降。
面对嘴唇紫绀、呼吸衰竭的毛敏,医护人员不禁心中打鼓:按当前状态,麻醉和手术的风险都极大,万一中途孕妇挺不住,该怎么向其家人交代?而更让大家困惑的是:为什么病情进展如此迅速?曾在北京参与过甲流患者救治的微生物科主任、呼吸内科博士刘波,认为患者病毒性肺炎继发严重呼吸衰竭可能性较大,很可能就是近年来制造过广泛社会恐慌的流感,再进一步,可能就是甲流!
这个诊断推论,让所有医务人员倍感沉重。
经过迅速务实的激烈讨论之后,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和产科果断作出决定:先给予患者机械通气,缓解呼吸衰竭及缺氧症状;全麻下立即实施剖腹产!
当临淄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人员将足剂量麻药稳稳推入毛敏体内,只用时2分钟,就把胎儿成功娩出母体。
“是名5.8斤重的健康男婴!”王雪超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但,更激烈的战场还在后面。
确诊甲流
6科室24小时连轴奋战
娩出胎儿后,毛敏立即被转入专门收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负压病房。
这个过程中,医院已迅速成立以纪委书记、重症医学科主任吴业新为总指挥,临床微生物科主任、呼吸内科博士刘波为组长的救治专家组,召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临床微生物科、产科、麻醉科、院感科等科室人员,对下一步抢救方案和诊疗思路进行了紧急分析,并想办法第一时间购进特效抗病毒药物达菲。
血压低至40,气管插管里冒血水样痰,呼吸频率每分钟40次,口唇紫绀,氧合指数70……产妇的情形一度差到极点,医护人员的心也跟着绷成一线。
应用达菲抗病毒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高浓度吸氧并应用呼气末正压,反复肺复张治疗),免疫调节,做好各种护理,血流动力学及各项监测,积极完善各种检查检验,加强院感防控,向市疾控中心求助……
时间就这样在争分夺秒间奔逝,眨眼已是天明。
第二天一早,市疾控中心赶来对患者进行病理采样,下午检测结果出来:确定病毒为甲型H1N1。
此时,由于及时服用达菲特效药,以及多方位正确施治,患者病情未出现进一步恶化。专家组不敢有丝毫松懈,通过远程会诊与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春亭教授建立链接,并邀请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文青、北京中日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学科主任曹彬来院现场会诊。
在紧密参与救治的6大科室之外,全院医护人员也在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为方便大家随时随地关注与交流,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微信动态群。
抢救继续没白没黑地进行,俯卧位、肺复张、抗感染、反复胸片、各种检查检验,治疗方案随时调整……
这期间,患者家属的配合,是抢救工作畅通无阻的一个重要前提。抢救工作开展之初,毛敏的丈夫就向医护人员表态:“你们觉得怎么最有效就怎么做!我全力配合!”当父母对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探视的规定不理解时,毛敏的丈夫主动站出来与老人沟通。2月1日凌晨3点,这个父亲终于忍不住卸下坚强与隐忍,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恳求:“求你们尽最大努力,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我们都是有孩子的人,对这种焦灼、信任和期待感同身受,没有理由不拼尽全力。”吴业新虽为铁血男儿,回忆起这些细节也忍不住眼圈发红。
闯过难关
生命力天天在茁壮
2月2日,在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的救护下,毛敏的病情终于出现好转。
肺部湿罗音渐轻,血性痰分泌减少,呼吸频率渐趋稳定,口唇紫绀缓解……
此时,距离1月30日发起紧急救治,已过去132小时。
“救治人员的浑身解数已经使完,只要不发生感染,患者就有望痊愈。”曹彬教授临走时叮嘱的这句话,对院感科主任路维玲来讲无异于泰山压顶。
路维玲拼了!
她几乎全天24小时都盯在负压病房之外,每名医护人员进入都需经严格消毒,就连一台听诊器、一面口罩都需全面无菌,“每天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不下10人,一人一天至少用4个口罩,这样算下来一天光口罩都要消毒四五十个。”路维玲打趣地说:“就连带进去的空气都要消毒”。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院感工作的扎实到位,患者未出现感染,情况渐趋好转。2月6日成功脱掉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2月10日转出ICU。更让路维玲欣慰的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甲流大考”中,全院包括密切接触过患者的医护人员在内,未有一人感染病毒。这与院感科平时的严抓实干密不可分。
脱离生命危险后,怎样让患者康复到理想状态,成为专家组的工作新重点。
此时的胸部CT显示,毛敏仅有1/3左右的肺功能是正常状态。结合这一情况,医院将康复科与营养科充实到专家组,在继续做好规范救治的同时,把肺部康复与营养精准补给提上日程。
春节期间,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皆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以随时待命的状态各司其职,为“甲流妈妈”守好康复岗。
在这种超越亲情的责任与关爱下,毛敏的健康状态一天比一天有起色。
2月23日,毛敏顺利康复出院。
急救思考
多学科练兵是成败关键
“甲流妈妈”母子平安,并非故事的终结。
对医疗工作者而言,从个例中总结经验与启示,才是最值得推广、能够造福民众的医学成果。
2月26日晚,因此次事件获邀参加世界卫生组织重症流感抗病毒治疗研讨会网络电话会议的刘波,在会上总结了成功救治该患者的7大关键点:及时行全麻下剖宫产手术;对甲流的诊断意识和敏感性较强,并及时请疾控中心采样确诊;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手段,反复肺复张、俯卧位;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西罗莫司的合理应用;病原学检测指导院内感染的防控和抗生素预防性应用;多学科协作和远程会诊。
而在临淄区人民医院院长路世勇眼里,这同样是对医院人才、设施、协作能力等软硬件实力的一次全方位考量。
“如果没有医院近年来对人才的大力引进与培养,就可能缺乏对H1N1的诊断思路,早期诊断就不会这么及时;如果没有重症抢救的丰富经验,没有在剖腹产前对孕妇行气管插管并立即剖腹产,产妇就很难顺利走下手术台;如果不是尽早找到合适的俯卧体位,产妇就不会恢复得这么迅速。”路世勇向记者分析。
“2012年医院建负压病房时,有不少反对声音,认为我们不过是一个区级医疗机构,不需要投入高昂成本来做这项工作。事实证明,负压病房为此次患者的成功救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鼓舞了医院职工的一条信念: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放宽视野,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路世勇进一步诠释。
“若论首要关键因素,还是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路世勇认为,多学科协作好比临兵列阵,临时拼凑的部队打不赢仗,唯有平时苦练磨合。医院近年一直注重多学科建设,不仅学科水平齐头并进,学科之间的配合也日趋默契。任何紧急事件发生时,两小时内应急专家组就能成立,一个电话,小组成员5分钟内即可赶到。这种流程的熟稔,成为医院危急急救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后盾。
H1N1致命性很强,但整个救治过程中,几乎所有医护人员都是自发的全力以赴,没有一个人畏惧退缩,这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什么是医疗最高水平?将生命抢救成功,让生命有尊严地活下去,这便是考量医疗水平的最大准绳。”路世勇总结。
最高水平往往能创造生命奇迹。这奇迹,是医术与医德,患者的信赖托付与医务人员的将心比心共同浇灌的大爱之花。
成功获救的“甲流妈妈”及家属与临淄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新闻推荐
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王先义辞去淄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请求的决定(2016年3月3日市十四届人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