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猪肉市场“最长低迷期”,专家展开“头脑风暴”
结构性供大于求,让猪肉价格陷入低迷
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在广泛调研讨论之后再下结论
建议健全养猪信息体系,完善现有生猪预警系统
本报讯(记者 李欣忆 许静)养一头猪,居然要亏损200元—500元。从去年12月开始,猪价持续下跌已长达半年,猪粮比跌破6:1的警戒线。面对低迷,该用市场之“手”还是政府之“手”来扶持?5月15日,一场关于四川生猪生产形势的研讨会在成都望江宾馆召开。
对目前的形势,“破坏性影响”——省畜牧业协会会长、省畜牧总站站长刁运华用了五个字形容。“生猪生产长时间严重亏损,这极大地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可以预见散户将更多退出市场,规模养殖户面临洗牌。这会影响后续生产,造成新一轮肉价上涨。”
刁运华说,最反常的现象是,去年年底到现在,肥猪价格下跌了32%—40%,而饲料价格下跌8%—13%,猪肉价格下跌5%—8%。与肥猪价格大跌相比,上游的饲料行业、下游的流通环节下跌幅度小很多。
为什么猪价会持续低迷?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志平在对全省114个养猪场进行调研之后得出结论,最主要的原因是产能过剩,“结构性供大于求。”何志平用了一组数据说明:2006年—2013年,8年间全国的猪肉产量增加了3900万吨,增幅约40%;而由于技术进步,每头猪的出栏体重逐年增加,从2011年到现在,平均每头猪出栏体重增加了9.84千克,这意味着能提供的猪肉供应量也大幅增加。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教授吴德补充说,消费量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以前猪肉占市民肉类消费比例达66%,现在随着鱼蛋奶消费上升,猪肉消费比例持续下降。
政府是否应该出手干预?四川生猪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万昭军有看法,“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在广泛调研讨论之后再下结论。”2007年猪价大涨时,国家曾出台“十全大补”政策,各路资本纷纷涌向养猪业,最终结果却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是说不补贴,而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补贴,补贴多少,要有合理的生猪养殖补贴模式。”
哪些是现阶段可以做的?吴德建议首先应该健全养猪信息体系,“猪价周期变化很正常,什么时候该补栏,什么时候该淘汰母猪,因为信息不明,养殖户往往踩点踩不准,做出错误的判断。”省农业厅畜牧生产处副处长李明认为,现有生猪预警系统主要是对现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前瞻性和指导性不足,亟待改善。
吴德认为政府可以做的还有完善区域生猪产业布局,发展附加值高的DIY杂交猪、地方优质猪生产。协调产业链的利益均衡分配也很重要。要扭转唯独养殖户亏、屠宰流通都赚钱的局面,已有合同制养殖的先例,值得推广。
网友声音
本报5月12日9版刊发的《猪 养,还是不养?》一稿,引来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回应。有意思的是,与本报报道中反映的情形相同,读者意见也是见仁见智,甚至有些观点截然相反。这恰恰是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侧面。以下,就是四川日报网网友的看法。
自贡网友 “Z”:“收储—释放收储—收储”循环往复,但是曾经的“收储”神器越来越不管用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问题归结于“猪周期”,而要思考怎样利用“猪周期”。
叙永网友文杏:本人表妹夫就是从事购销生猪和仔猪的,作为中间商,他不养猪反而赚钱,原因是他有自己组建起来的渠道。他将信息分享给外地的同行们,同样他也分享到外地信息。本地猪价好,就从外地拉进来;外地市场利好,就拉猪出去。这其实和搞外贸是一码子事。
松潘网友占巴:应该设置公立养猪场,聘请专人负责生猪养殖;引导鼓励私人养殖企业走向正规化养殖,政府帮助定向出售生猪肉,以保持各地猪肉价格稳定;对微小企业或设置专项创业贷款;加大力度整顿猪肉市场,严打严整恶意买卖的商贩。
冷润生:该淘汰的就淘汰,过去就是政府对养猪业干预过多。洗牌重组,走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专业化的现代畜牧业模式是中国应走且必须走的道路。
张健涛:对于养猪,政府不仅要管而且要好好地管!只是不要再去做那些救市、收储等本由市场说了算的事,而应该去做引导农民,维护市场环境,保证养殖户、养殖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发展;去做猪肉食品安全工作,确保群众能吃上安全、卫生的猪肉。
关于养猪的话题,本报的讨论仍在继续,欢迎网友加入讨论。
参与路径:点击进入四川日报网论坛-天府问计-版块http://bbs.scdaily.cn/forum-2532-1.html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国庆6月23日下午两点半,自贡市委多功能会议厅,《盐都问政》开始录播。2013年12月,在自贡市主要领导的主导下,自贡市广播电视台创立《盐都问政》节目,采取“暗访短片+现场发问”的方式,先由...
自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自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