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喜气羊羊”话开局。古人云:“羊,祥也。”羊,不仅融入我们的生活,更孕育出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北川巴拿恰,羊皮鼓舞张扬着羌族文化的魅力;自贡灯会领头的灯组四羊方尊大出风头,自贡灯会更是漂洋过海挣“洋钱”;文化的魅力不仅是走出去,“洋人”迪特就被成都吸引而来。羊年伊始,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融合,本报记者的这三组稿件无疑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个羊皮鼓
隐藏羌族文化密码
□邹俊川 本报记者 苗曦 唐泽文 吴亚飞/文 李承隆/图
2月23日,在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上,在鼓声和铃声交织中,羌族小伙敲击羊皮鼓,跳起了羊皮鼓舞,整个舞蹈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营造出了一种虔诚而神秘的气氛。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并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作为羌族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羊皮鼓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羊皮鼓舞的背后蕴藏着哪些独特的羌民族文化?
羊皮鼓舞承载羌族文化传统
作为80后的羌族羊皮鼓舞市级非遗传承人,苟永林从小拜师学习羌族羊皮鼓舞。记者春节期间在巴拿恰商业街见到他时,他正和艺术团的成员们一起为游客表演羊皮鼓舞。跳了一会儿,大家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别看跳羊皮鼓舞简单,要跳好还得下一番苦功夫。”苟永林说。
苟永林手执的羊皮鼓的鼓框为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里面置有横梁。一个呈弓形的木把将鼓身连在一起,在木把上端,雕刻着一个羊头,下端则系一束束彩穗。敲羊皮鼓的鼓棰用藤条制作,约有半米长,在棰头上缠有红布,棰柄处也系着五颜六色的彩穗。
“羊皮鼓舞的舞者在装束上有很多讲究,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戴猴皮帽子。”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团长杨华武介绍,猴皮帽子戴在头上时,给人一种神秘而幽远的感觉。“这些猴皮帽子都是原来留下来的。猴子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在我们艺术团的日常表演中,大家不再头戴猴皮帽。现在,我们只能用其他非保护动物的皮毛来替代,以保持羊皮鼓舞的传统。”
艺术提升成为民间自娱性舞蹈
“我们在表演羊皮鼓舞时,手需不断敲击羊皮鼓,双膝要不断地颤抖,借着鼓点节奏连续表演复杂多变的动作。”杨华武介绍,“羊皮鼓舞由羌族男子表演,动作粗犷奔放,羌族汉子的阳刚之气展露无遗。目前,我们艺术团有20多人表演。”
黄锦河是艺术团中表演羊皮鼓舞的佼佼者。在黄锦河看来,击鼓的舞姿看似简单,但技巧性很强,需要非常扎实的舞蹈功底。“像我们羌族著名的羊皮鼓舞《布拉兹》,表演时既要粗犷、稳健,同时又要像猴子一样轻盈敏捷,在高潮时,还能把观众带入那种远古的意境当中,没有长年累月的艰苦练习很难做到。”“羊皮鼓原来只是羌族端公的法器,而羊皮鼓舞原来只是一种祭祀性舞蹈,主要在释比祭神、驱鬼、求福等时跳。舞蹈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杨华武说,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宗教活动中跳。
随着时代的变迁,羊皮鼓舞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已从祭祀性舞发展成了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具有更强的观赏性。杨华武说,“我们在表演羊皮鼓舞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提升,形式更为自由多样,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多彩。”
难题不小“演艺产业链”之路漫长
作为地震后北川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支羌族民间歌舞团体,艺术团现有各种演员60多人,有成型舞蹈60余个。“去年,我们艺术团参加了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艺术节以及民歌大赛,还参加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的综艺类节目。”杨华武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扎根北川羌城5A级旅游景区,面向游客传承我们的羌文化,我们去年仅在北川的展演就达上千场次,所以我们的商业演出很少。”杨华武坦诚地说。
地震后,北川斥资数百万元,打造了大型原生态情景歌舞剧《禹羌部落》。在这部歌舞剧里,羊皮鼓舞得到了生动而形象的展示。现在该剧驻场北川民俗博物馆,开启了常态化实景演艺之路。
杨华武的想法是,不仅要打造一部精品羌族歌舞剧,还要依托歌舞剧,打造一条演艺市场产业链。“收取门票只是实景演出的初级阶段。”杨华武说,在产业开发上,艺术团正在积极开发羊皮鼓、羌笛、羌服等衍生产品,拓展经营范围,实现从“演艺产品”到“演艺产业链”的转变。“今后,我们在剧场里就可以将这些衍生品卖出去。”
然而,生产羊皮鼓衍生产品面临的难题不小。“多年来,北川缺乏制作羊皮鼓的艺人,现有表演的羊皮鼓是从其他羌区购进,羊皮鼓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杨华武说,培养羊皮鼓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迫在眉睫。
为促进艺术团更好地传承羌文化,当地政府还在剧目的推广上给予扶持,“明年,我们还要新增签约演员100多人,同时义务培训羌族群众1000余人,让羌族歌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位“洋”老板
春节不打烊,为成都人服务
□本报记者 刘淼淼
2月22日,大年初四,30岁的比利时人迪特又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消息,是关于他的酒吧和餐吧搞特价活动的通知。“春节期间不打烊”,他开在成都人民南路的两家店里随处张贴着这样的标志。“为人民服务嘛!”迪特幽默地说。
在成都五年多,迪特说着一口纯熟的中文,连四川话也不在话下,“啥子嘛”“巴适”这些词的发音几乎可以媲美本地人。他不仅开店当老板,还办了一本叫《我爱成都》的英文杂志,向在蓉外籍人士介绍成都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对于成都,迪特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许,你转过一个街角,就能看到有趣的事物”。
“啤酒疯子”为开店付出很多汗水
春节前一天,记者来到迪特开的餐吧,才下午4点,露天座位上已经有两位美国人喝得兴致勃勃。不一会儿,帅气的迪特骑着自行车到了,“麻烦你等一下,我先忙会儿”,他有些抱歉地对记者说了一句,就和工作人员一起打扫、收拾起来。“今晚我们这儿有个企业家交流活动,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忙完之后,迪特告诉记者,每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他的餐吧都会举办一场成都企业家交流活动,已持续了一年多,来的都是对创业感兴趣的中外人士。看得出来,为了提升餐吧品质,迪特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就在餐吧附近,迪特还开了一家酒吧。在这之前,他在一家房产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了两年半,用他的话说,这段工作经历“帮我拉了不少关系”。开酒吧后,头脑活络的他每天运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做营销。“很多人看到我的生意不错,觉得开店容易,其实需要付出很多汗水。”迪特感慨道,他每天都在动脑子,比如推出一批德国特色啤酒,在啤酒运来前就要开始筹划活动。“最近我都是凌晨四五点才睡。”迪特告诉记者,他喜欢成都的慢节奏,但自己并不轻松,两家店一年四季不关门,今年春节也不打烊。“很多朋友都说我在成都过的是‘上海速度\’,我觉得挺好。”
迪特自诩是个“啤酒疯子”,几年来都潜心酿造啤酒。他向记者大力推荐他发明的一款“四川特色啤酒”,“我加了花椒和生姜,适合夏天喝”。
“我爱成都”感受成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做生意之余,迪特还办了一本叫《我爱成都》的英文杂志。翻开其中一本杂志,记者发现他专门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成都新开的太古里、IFS等高端购物中心。他写道:“几年前成都的大型购物中心非常少,而且相隔很远,但过去四年,成都的零售业发展迅猛,几个大型购物中心提供各种国际品牌以及更多购物和用餐的选择……”
迪特亲身感受到成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于在成都的外国人来说,生活也更加便利。“成都这几年新开了许多有进口食品的高档超市,还有很多西餐厅和西式风格的酒吧。”迪特说,成都的交通也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地铁开通后,老外们坐地铁很方便。他提了一个建议:能否在成都的公交站牌上增加英文标识,让老外们也能方便地乘坐公交车。
城市在发生巨变,让迪特和许多外国人高兴的是,成都人的友好一直没变。迪特说,有一次他和一个比利时朋友在成都的马路边“求”搭车,每隔十来分钟就有人停车载他们,让他们喜出望外。
如今,迪特已基本在成都定居,还找到了心仪的另一半,一位在成都工作的上海姑娘。迪特的父母每两年都会从比利时来成都看他,每次待上一两个星期。“他们来了,看到我的工作也很骄傲,经常在我的酒吧外面坐一坐,看成都街头往来的人群。”
新的一年,迪特的心愿是再开一家酒吧。“已经有了打算,但还不能细说。”他故作神秘地说,“肯定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格。”
一组“羊”彩灯
漂洋过海挣“洋”钱
□本报记者 钟莉 吴晓铃 杨国庆 薛剑/文 何海洋/图
灯会只是中国人春节的一场热闹?
灯会只能卖门票挣吆喝?
自贡人说:不!
大年初六这天,正在举行的第2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又迎来3万余名游客。今年春节灯会,领头的灯组四羊方尊出够了风头,高大庄严的灯组前,不断有人兴奋合影。据自贡灯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月29日预展至农历大年初六,观灯人数已达95.6万人次。
不仅于此,自贡灯会还漂洋过海,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去年圣诞到羊年春节两个月间,就有15个自贡灯展在海外举行。把传统灯会在海外打造成“东方迪士尼”和“亚洲嘉年华”,成为自贡彩灯产业的目标。
从挣辛苦钱到赚投资利润
10米高的天坛灯组古色古香、两条40米的红色长龙翩翩欲飞……2月28日,“美国-中国彩灯节”将在美国坦帕市开幕,30个灯组打造出一派中国风情。主办方之一自贡新亚彩灯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顾问周宪透露,自贡彩灯作为传统文化“卖出去”很早,但早年大多只是为亚洲华人市场制作灯组,公司只能赚取一两百万元制作费。投资欧美市场第一单发生在2006年。地点:加拿大安大略省游乐宫。中方投资额:约600万元人民币,用于灯展制作。
当年,面对600万元的“巨额”投资,敢接招的公司不多,新亚公司也考虑再三,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的是诱人的北美华人市场和分红方式: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居住着40多万华人;门票收入先保中方成本,赢利部分中加双方五五分成。
最终,这场“豪赌”有了丰厚回报:自贡彩灯照亮安大略省游乐宫成立35周年的庆祝活动,3个月灯展结束,“我们挣了1000万元左右的纯利润”。周宪对这个成绩比较满意。说起制胜法宝,周宪有两张牌,一是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一是合作伙伴要来自当地主流社会。
自贡灯贸委外宣负责人曾艳介绍,自贡彩灯企业至2014年已有356家,其中上100家在开展外贸业务。从以前挣微薄的制作费到现在博取投资回报后,2014年,自贡以灯会为特色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7429万美元,4户企业获批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
落子海外自建营销网络
还有的公司不满足于分账。
这段时间,在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大型文化灯展正在进行。与大多数自贡彩灯与海外企业联合投资不同的是,这两个灯展由四川天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海外成立的分公司独立运作。
打拼海外市场,与当地联合投资可以减少风险,但利润同样也会打折。为何不能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赚取全部利润呢?
2012年起天煜文化一心转战海外市场,先后在荷兰、澳大利亚、美国成立了投资公司或分公司,在法国、迪拜成立了办事处。天煜总经理王春燕介绍,仅荷兰分公司就操办了2012鹿特丹彩灯嘉年华、2014至2015乌特勒支中国花灯展和2014比利时花灯展。
走向广阔的海外市场,自贡灯会突破了季节限制,不再只是春节期间的一场热闹。
记者了解到,这种模式正在受到更多认可。自贡众鑫实业今年已准备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自贡灯贸、亘古龙腾、海天文化等公司也在开展境外考察,打算在美国、加拿大等国成立境外营销网络,外贸人才成为各公司抢手货。
传统灯会拉长了产业链
“快摸快摸!”在自贡灯会恐龙园区穿行,一头长颈龙斜着10来米长的脖子,横在水上通道上方。十数头大大小小的仿真恐龙,低沉浓厚的吼声,光怪陆离的灯光,营造出让人紧张又兴奋的史前氛围。
2014年,自贡亘古龙腾公司研发的全智能化仿真恐龙——机械走龙一经面世,就受到国际市场追捧。这种仿真恐龙会独立行走、发声,外型更是栩栩如生。
自贡灯贸股份公司总裁蔡翔透露,传统灯展往往只在灯组上做文章,但近年自贡灯会出海,在灯展之外,还融入嘉年华式的参与活动。中国的武术、非遗、杂技、马戏等被请到灯会表演,往往吸引更多的当地居民。“我们的目标,是把灯会做成东方的迪士尼和亚洲的嘉年华。”
把灯会搭建成中国产品境外交流和贸易的平台,并推出灯会衍生品,成为彩灯企业的赢利点。
从灯会衍生的相关产业,已让有的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自贡已有多家公司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投入到仿真动物的研发,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蔡翔认为,如果能解决行业恶性竞争以及营销问题,并扩大产业链,彩灯产业大有可为。
新闻推荐
食品安全法今年将修改,代表委员和网友共同关注——□川报集团特派记者江芸涵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主任袁杰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将修改食品安全法,目前修订草案正处...
自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自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