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新闻 荣县新闻 富顺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自贡市 > 自贡新闻 > 正文

制灯人孙志 梦随彩灯火树银花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6-03-01 23:44   https://www.yybnet.net/

超过400亩的布展面积,100余组大型灯组,耗时1年精心打造,投资近3000万元……刚刚结束的第48届成都国际熊猫灯会成为成都及其周边游客春节必游项目之一。璀璨的湖光灯海给游客惊喜,可对于负责此次灯会的四川艺思特彩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程总监孙志来说,熠熠生辉的火树银花中,却是22年的“忠于梦想”和“尝试转变”。

他有梦从裱糊学徒到彩灯大师

今年53岁的孙志是自贡人,也是第48届成都国际熊猫灯会工程部部长、四川艺思特彩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程总监,今年是他从事彩灯行业的第22个年头。

彩灯是我国普遍流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汉族传统工艺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彩灯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加绚丽多彩。“而自贡彩灯,更是彩灯中的彩灯,它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素有‘天下第一灯\’的美称。”说起这一点,孙志双眼带笑,颇为得意。

孙志的“得意”是有道理的,作为制作彩灯的“老手艺人”,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只要有人需要彩灯,就会来自贡找人制作。”孙志说,“我去过北京、上海、广州、三亚等城市展示灯会,连自己都记不清到底去过多少地方了。”

成型于明清时期的自贡灯会一直是自贡人的骄傲,孙志对彩灯的感情更是溢于言表。五光十色的绚丽彩灯、丰富多彩的灯组典故、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浓厚的彩灯氛围给当时尚且年幼的孙志种下了一颗“梦想种子”。“一看到彩灯,我就瞳孔放大,喜不自胜,心想‘要是能亲手制作一盏彩灯,那该有多满足啊\’!”

1994年,年轻的孙志进入了彩灯行业,他选择了自贡市灯贸公司——一家从事自贡灯会设计制作的国有文化企业。

和其他新入行的彩灯人一样,初入行的孙志从学徒做起,裱糊学徒开启了他的彩灯生涯。与现在的彩灯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培训不同,当时,各个彩灯公司还是各自组织培训工人。而孙志所选择的裱糊工作最需细致。他回忆,90%的裱糊师傅都是女性,而自己虽没有女性细致的先天优势,但凭着对彩灯的一腔热情,他深入研究裱糊工艺,从布料的材质、尺寸,胶的应用,色彩的搭配以及艺术审美的配合等方面狠下苦工,同时在一次次实践中努力磨练手艺。“裱糊虽然工序不复杂,但是要求高,作为彩灯制作的最后一环,好的裱糊甚至可以弥补前面其他工艺的不足。”孙志的刻苦努力没有白费,很快,他就能独当一面了。

他犹豫从下海从商到重拾梦想

孙志常说,“裱糊”就是在打修筑“彩灯高楼”的地基,这地基一打,就是3年。3年间,细心又肯吃苦的孙志深受老师傅们的喜爱,师傅们也都乐意将技艺传授于他,虽然时隔多年,但当初师傅们传授给他的技艺,孙志依然记得。

从最简单的红灯笼到稍难点的花卉灯,再到复杂的生肖灯、走马灯;从最开始如何用竹片扎制彩灯骨架,到后来用铁丝做彩灯骨架,以及如何用纸糊、用彩绸裱糊,这些技艺是孙志的骄傲,“我现在还会做彩灯,特别是‘药瓶灯\’,使用青霉素药瓶以捆扎方式制作,最多的时候,一个灯组要使用40多万个药瓶!”

1997年,经历三年技术磨砺的孙志“升官了”。凭着过硬的技术,他从一名制灯工人成为了制灯组组长。渐渐地,他周围开始聚集了一群优秀的彩灯工人,优秀的工人、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口碑让孙志在业内崭露头角,开始有公司项目找他负责,这时孙志的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做制灯承包。

20世纪80年代,自贡就成立了彩灯产业的指导、管理部门——自贡市灯贸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彩灯博物馆。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制灯人看见了商机,许多制灯工人纷纷“下海”,孙志就在这股浪潮中于2006年组建了自己的公司。

公司成立后,孙志首先需要适应的就是:工作内容由以前的“技术活”转变为跑市场、磨合管理团队、寻找设计团队。在那时,自贡彩灯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类似于如今的房地产建筑行业,彩灯公司并不养工人,他们只需要提供市场,给出设计方案,需要用工时直接找“承包商”就行。

在单干的三年里,繁忙的管理工作让孙志感觉离他的制灯梦越来越远。

孙志在自贡长大,彩灯承载了他太多的美好回忆和向往。“没开公司前,我会经常思考如何把彩灯做得更漂亮,最近又有什么新工艺可以利用?什么新材料可以替换?我会有很多制灯的灵感,有很多的时间去尝试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孙志说,认真制灯的那些年,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可开公司后,他每天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管理好公司、如何赚更多钱。“管理公司,远离了我最初的热爱,我怀念制灯带给我的乐趣,还是希望能贴近制灯梦。”因此,三年后,孙志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老东家——改制后的自贡市灯贸股份有限公司,重拾“制灯梦”。

他欣喜从单一工艺向多元转变

阔别4年,这家距今已有26年历史的彩灯企业,在当时早已进入国外市场,并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市场范围扩大后,彩灯主题也随之转变。“现在我们是以市场来定主题。”孙志解释,以前的彩灯题材多是一些“何仙姑”之类的历史典故,现在,如果某个地方要办灯会,当地会给他们提供想法和题材,公司再按需设计,灯会更要体现本土元素。公司国际平台的高起点,让孙志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22年的时间,让孙志见证了自贡彩灯以及民间彩灯艺术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焕发出的新生命力和艺术张力。不断的创新、大量的“尝鲜”给予彩灯人新的活力。“不像工厂里面做一个零配件,每天都是单调地重复一件事情,做灯会让你每年、每月都在不同的地方,构思不同的元素,技能、思想都在不断经受挑战。”新鲜的元素和思想碰撞让孙志一直保留了一份制灯的激情。

孙志因为“尝鲜”保留制作热情,而彩灯制作乃至整个行业的演变的动力又何尝不是因为“尝鲜”呢。

从最早的竹编到木结构再到如今的钢结构,彩灯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复杂,如今彩灯的制作工序繁琐:需要先由美术设计师把图画出来,然后造型钳工以铁丝为线修出轮廓,将平面的图画转为立体,而这个过程技艺要求之高,即使在彩灯匠人人才辈出的自贡,真正能达到“造型钳工”要求的也只有几百人;造型之后,要经过焊工焊接灯架、电工布线、工人用各色各种材质的布料裱糊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制成一个真实立体的东西,最后还需要美术师美术处理。

现代的彩灯制作过程繁复,早已不是传统彩灯采用竹编纸糊仅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制作,它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制作团队来协同作战。

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工业化起步,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类似于工业生产的流水化作业逐渐渗透进了许多行业,彩灯制作也不例外。制作工种越分越细,每个工人只需要各司其职,完成自己所对应的单个工种,即使在质量、表现手法高要求的今天,流水化的作业模式也能让彩灯制作高效、高质、高量地完成。

而今随着技艺的不断改良,彩灯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从以前几天,到几个月、半年,现在的彩灯已经可以做成永久性的地标性建筑。孙志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在唐山市丰南区唐人街做了一组彩灯,可以永久保存,看到这个彩灯就知道到了唐人街了,这组彩灯已经成为唐山市丰南区的地标建筑了。”

孙志感慨,现在灯组要讲究“高大上”,已经可以将“声、光、动、画、色”五大元素灵活应用,但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彩灯这门艺术都离不开传统手工艺。“自贡彩灯如果离开了手工艺就没有价值了。”孙志坚信这一点。

他担忧传统制灯工艺后继少人

“自贡灯会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传统彩灯制作手艺人却随着工艺分工的发展日渐凋零。”每每想到这一点,孙志百感交集。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普及,钢结构代替了手工竹编、图画通过电脑设计描绘,“手艺人”似乎逐渐被边缘化,其价值也似乎越来越低。“加之传统方式制作的彩灯收益低,除了一部分爱好者以外,愿意传承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较高的回报,虽然也有年轻人加入彩灯行业,但都只是做一‘站\’拿一‘站\’的薪酬,一‘站\’就是一个灯会,一个项目,在22天左右的制作时间里,一名工人平均可以拿到6000到8000元。”尽管报酬可观,但年轻人们大多不愿意拿月薪,固定从事这一行业。

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彩灯很多都进入了博物馆,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符号被展出。为了促进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加强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人队伍建设,2015年,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确定了3人作为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彩灯传统制作工艺手艺人渐行渐远的现状。

因为对彩灯的特殊情结,孙志常常思考这一个问题:当前,传统彩灯制作及手艺人将何去何从?

孙志认为,除了由政府、社团等拥有资金的一方为传承传统技艺及其培训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外,也要提高传统彩灯制作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而作为传统彩灯制作手艺人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现代科技,发掘、创新好的题材,推陈出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彩灯的实用性。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刘琳 易陟 魏冰倩

新闻推荐

自贡灯会正迎来第二次创业潮

(记者刘琳文/图)近日,首届中国彩灯峰会在自贡顺利闭幕。本届峰会旨在探讨中国节庆产业及中国彩灯文化立足当前、整合资源集聚走向世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以“互联网+”思维及金融资本为强大后...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制灯人孙志 梦随彩灯火树银花)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