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拉琴,吴瑞蓉看书。□ 本报记者 唐嘉阳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正是乐至陈全和吴瑞蓉夫妇的真实写照。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35年,并用爱去温暖身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成为大家眼中的模范夫妻。
11月4日,记者来到乐至县天池镇中心敬老院,了解这对夫妻背后的故事。
因信定情
一线姻缘千里牵
记者刚走进天池镇中心敬老院,就听见一阵悠扬的胡琴声从寝室楼上传来。闻声寻去,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并排坐在床边,老爷爷闭着双眼,满脸陶醉地拉着胡琴,而老奶奶则手捧杂志看得津津有味。
爷爷名叫陈全,今年81岁;奶奶叫吴瑞蓉,今年74岁。2004年,这对老夫妇住进了敬老院。从那时起,敬老院里每天都能看到两位老人的身影,手拉手在院坝里散步、串门询问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身体情况、义务打扫厕所……大家都说,他们是模范夫妻,从没见过他们吵架;他们助人为乐,不管谁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
而他们的故事要从1980年说起。当年,45岁的陈全在新疆打工,38岁的吴瑞蓉在家乡乐至生活,两人都因家庭原因迟迟没有结婚。后经人介绍,两人相识,通过书信相互了解。
“用现在的话说,我们算是大龄剩男剩女了,想法都很实在,就想找个踏实可靠的人过完后半生。”在多次通信后,两人情投意合。1981年,吴瑞蓉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新疆与陈全结婚。
相亲相爱
勤俭持家过日子
“我们这辈子过得不算富裕,但却温馨幸福。结婚这么多年,我们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吴瑞蓉说。
婚后,由于两人的年龄偏大,已经不再适合生育小孩。因为这件事,吴瑞蓉沮丧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没有孩子都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把这辈子过好就行了。”陈全总是这样宽慰妻子。
陈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天还未亮,他就出门干活了,到公社、粮店搬运粮食;去工地上拉砖石、河沙……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却从不叫苦叫累。当别人打趣他太拼命时,陈全笑笑说:“挣钱养媳妇”。
生活上,吴瑞蓉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陈全。那时,吴瑞蓉在食堂洗碗,食堂包两顿伙食,可她每次都以牙不好为由,只吃素菜,把肉打包回家给陈全吃;陈全头发长得快,理一次要花掉两天的工钱,他舍不得花这个钱,吴瑞蓉就买了一把推头刀,自己给丈夫理发……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到现在。
乐于助人
崇德向善暖人心
随着年龄的增加,两人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1988年,夫妇俩回到了乐至,一边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活,一边照顾陈全病重的哥哥。哥哥去世后,在西街社区的申请下,两人住进了敬老院。
敬老院里住的都是孤寡老人,有的年岁已高,有的体弱多病,而陈全和吴瑞蓉的身体相比之下还算硬朗。“总想为大家做点事。”在多次向院长申请后,夫妇俩如愿以偿,义务打扫起了院内的厕所。
2005年,94岁的老人赵婆婆住进了敬老院。赵婆婆双目失明,敬老院不知道该找谁来服侍她。面对这种情况,陈全与吴瑞蓉主动承担起了义务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担子。虽然夫妇俩和赵婆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是对赵婆婆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添饭、洗衣、擦拭身体、搀扶上下楼……一直到2010年赵婆婆去世。
陈全告诉记者,自己做好事也被冤枉过。有一次,他陪敬老院里一个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去银行取钱。回到敬老院后,老人一口咬定陈全没有把钱交给他,直到大家把钱从老人房间找出来后,才还了陈全一个清白。但陈全和吴瑞蓉似乎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还是一如既往地做好事。
“我一直坚信,世上的好事是做不完的。但在我有生之年,会尽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陈全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喻波)今年以来,乐至县回澜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群众满意度,推出五项举措扎实推进计生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合并后,职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