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农村新民居。
标准化实验室。
乐至县中医医院。
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诊。
完善的养老设施。
建设中的安置小区□张虎刘孝军
在乡镇,学校规范化的理化实验室里各种实验设备一应俱全。
在城区,县中医医院新区医疗设施焕然一新。
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里休闲的老人们其乐融融。
在农村,贫困村民住进新居喜笑颜开。
……
近年来,乐至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每年把占财政收入70%以上的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办好民生实事,绘就出乐至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新画卷。
均衡发展
托起义务教育天平
【民生故事】
“请一位同学在电子显示屏上找出我们学校的经纬度坐标。”9月13日上午9点,在乐至县回澜中学的录播教室里,地理教师罗超正指导学生操作多媒体数字教学交互系统,而分布在录播教室各个角落的高清摄像头正记录着上课的情景。
“这些高大上的教学设备,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大城市的学校有。”该校负责人无不感慨地告诉笔者。而现在,高标准的网络、音乐、美术功能教室设施齐备,规范化的生物、理化实验室成了学校标配,每个班级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连接全覆盖……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的教学条件已完全向城市学校看齐了。”该负责人说。
【民生解读】
近年来,乐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民生发展的重大举措,持续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学校校点布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开齐规定课程,推动教育统筹、协调、均衡发展。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拨款,由2011年的3.03亿元增至2016年的5.22亿元。”该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乐至的办学条件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获得迅速改善。新(改、扩)建城西小学城北分校、八一希望小学等一批义务教育学校70所、学校食堂14所,新(改、扩)建校舍面积153605平方米、运动场地50920平方米、功能用房45605平方米;各类教学仪器设施设备配备齐全,全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
在教学硬件改善的同时,乐至在教学软实力提升方面也奋力而为。“我们通过提高偏远薄弱学校教师待遇、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新教师招聘、能力提升培训等方式,重点配足配强偏远薄弱学校师资。”该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有447名教师被补充到偏远乡镇学校任教,近年来3万余人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与了“国培+”能力提升培训。
随着城乡教育均衡不断推进,择校、大班额现象少了,“免试、就近”入学成为常态,困难学生、随迁子女、“三残”儿童接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城乡各学校形成了“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百花齐放”发展格局。
医疗救助
撑起健康保护伞
【民生故事】
5月16日下午,在乐至县高寺镇燕子村卫生室里,驻村医生正在为68岁的贫困户袁道金老人测量血压。
“老人患有肺部粘黏、气管炎、双下肢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其老伴也患有脑梗死、‘三高\’等疾病。”村干部介绍说,这些年袁道金为了看病陆续向亲朋好友借了十余万元。2016年,燕子村将其纳入到***医疗救助范围内。
“今年4月,我和老伴做手术总共花了10000多元,自己只支付了40多元,其余全部是国家报销的。真的赶上好时候了!”老人一边从兜里掏出绿色封皮的《***医疗救助证》,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民生解读】
近年来,乐至以建设“健康乐至”为目标,狠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扶贫,群众健康水平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我们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让病人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该县卫计局负责人介绍,五年来,乐至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累计2.2亿余元,完成了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和县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启动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综合楼、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0个,完成村卫生室建设204个,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率达100%。
为减轻患者看病负担,乐至还率先在全市开展取消“以药补医”试点,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至2016年底,取消加成药品品规共1166种,让利患者1.2亿余元。
“我们对全县4.876万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兜底。”该负责人告诉笔者,针对贫困人口,该县全面实施“一减免四保险一救助四基金”梯次保障政策。据统计,2016年县域内贫困人口住院费用个人支付占比仅0.94%,基本实现“零支付”;县财政为贫困人口全额代缴第四档次的基础医疗保险,五年来,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9%以上,累计受益农民806万人次,补偿金额12.5亿元。
同时,该县大力实施计生便民服务,开辟了计生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全面开展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医疗卫生专家队,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单位;持续扎实开展“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等活动……医疗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社会养老
乐享桑榆好暮景
【民生故事】
“将!老李,这回你总输得没话说了吧!”在天池镇北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5岁的张大爷正和老朋友下象棋,刚刚赢了一局的张大爷显得非常兴奋。而老李仍不服气,马上摆好棋子,准备再战一场。
这是笔者近日走进北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看到的幸福一幕。
“我们社区的老人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到这里来耍,或打麻将、纸牌,或健身、看电视、摆龙门阵。老人们在一起热闹,不寂寞。”该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中心配备有棋牌室、休息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食堂等,能为老人日常休闲生活提供全面服务。
【民生解读】
近年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乐至坚持把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
逐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该县为重点特殊老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补贴制度;优先将“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残疾老人、贫困老人和高龄老人纳入救济、低保、安身工程、医疗救助范围。
不断壮大养老机构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养老机构33个、养老床位631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4.1张。除公办养老机构外,还积极引导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建成一批老人公寓,引进医养结合的养老康复中心等项目。
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养老。该县大力发展基层老年服务机构和组织,为辖区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文体娱乐、权益维护等服务。“目前,我县已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个,对城市老年人口服务覆盖率达97%以上;在农村建立了幸福院55个,对农村老年人口服务覆盖率达45%以上。”该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乐至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全面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方式,3万余人次60周岁以上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享受到助餐、助浴、助洁等上门服务,为千余名重点老人开通了“12349”信息平台“一键通”便捷服务。
安居工程
筑就广厦千万间
【民生故事】
“这房子真不错,没想到一下子就从破平房住进高楼房了。”今年3月8日,对乐至城区的江绍华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得益于政府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江绍华从住了几十年的小平房搬进了新楼房。
去年,东山镇凤凰村的贫困村民刘定东也住进了新居:“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能够住上新房子。”利用政府提供的2.6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刘定东对自家的老旧住房进行了改造,房屋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解读】
近年来,乐至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逐年推进、改善民生”的思路,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将最好的地段、最美的风景留给群众,让百姓不仅‘住有所居\’,还要‘住有宜居\’。”这是乐至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时的为民初衷。为此,乐至编制了《乐至县棚户区改造规划(2009-2020年)》,分年度对全县32处、约5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全县以统一集中安置和货币化安置的方式,已完成文庙沟、南塔新区、乐安路片区等25处棚户区改造工作,安置改造面积达45万余平方米。“现正在加快推进沱配厂、西郊五组等7处棚户区项目建设,拟安置套数1800余套,安置面积17万余平方米。”该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通过建、购、改、租等方式,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8546套,有效缓解了乐至县城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问题。“我们在保障房小区周边新建了菜市场、便利店、公交站点等,方便市民出行和生活。”该县房管局负责人介绍说。
在农村,该县编制了《乐至县农村危房改造“十三五”规划》,重点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优先安排贫困村和计划脱贫的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2367.9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11户。
新闻推荐
持续做好“绿”文章 生态乐至扑面来——“迎接十九大·蜀人原乡怡然资阳行”媒体采访活动之乐至行
□本报记者胡佳音10月11日至12日,资阳市组织开展的“迎接十九大·蜀人原乡怡然资阳行”大型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乐至,人民网、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四川经济日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
乐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