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广汉房湖公园文庙广场人山人海,“保护非遗·传承汉剧”专场义演正在这里精彩上演。无论是汉调桄桄《生死牌》,还是二簧《岳母刺字》,每个节目演罢,现场都掌声如雷。自从广汉市剧团1989年解散以后,很多汉剧迷还是第一次看到汉剧的公开演出。
汉剧,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在清光绪年间翻越秦岭来到四川,从此便在蜀地扎根。如今,汉剧正准备申请四川省级非遗,这个百年来历经风光,又迅速走向衰落的剧种,正在为它的明天寻找出路。
□本报记者 吴晓铃
A
入川
汉剧改成“汉调川音”
“临行时,娘有话要对儿谈。儿必须保国家为黎民,征战边关……”10月28日的专场演出上,当73岁的杨文辉老人表演完《岳母刺字》退回后台,便连声自责,“今天嗓子没有打开,唱得简直不好。”这个35年没登过台的老太太,顿感“太对不起老戏迷们了”。
杨文辉说,在清朝光绪年间以前,四川是没有汉剧这个剧种的。直到一个名叫查奈松的人将陕西汉中地区的 “久太班”、“天太班”和“云太班”统一起来,为讨生活,从汉中、安康一带辗转来到四川,这种和川剧全然不同的剧种才渐渐为川人熟悉。
汉剧分为汉调桄桄、汉调郿鄠和汉调二簧。它的唱腔带有深厚的民间色彩,起调高、发音重、高亢浑厚、慷慨激昂。行腔吐字典雅明快,富有“陕味”。“当年汉剧入川,险些没能站住脚。”杨文辉说,这些靠手艺吃饭的师祖,无论是唱功还是琴技,都无可挑剔,“冬天下大雪,他们必须在雪地里练琴,直到拉得浑身冒热气才能进屋。”但是来到四川一练摊,满口陕西话首先让四川人没了兴趣。此外,听惯川剧锣鼓的戏迷也不习惯汉剧锣鼓的曲牌。在四川辗转一圈,这群汉剧入川的师祖们铩羽而归。不过没隔多久,他们卷土重来。这次,艺人们把唱词改成了四川话,最具陕西特质的“包包锣鼓”也改成了川剧锣鼓。他们甚至还学习了川剧《游江南》、《二里坳》等高腔戏。“汉调、川音”的改变,终于让这个陕西剧种在四川渐渐扎根。
“1956年,四川举行全省老艺人汇演,第一次发现民间居然有为数众多而且技艺精湛的汉剧艺人。”杨文辉说,在同年举行的全省青少年文艺汇演上,汉剧《刘秀走南阳》勇夺一等奖。这让相关部门开始考虑把各地的汉剧艺人汇集起来。1957年,温江地区汉剧团正式成立。1964年,剧团迁至广汉,后改名为广汉县(市)剧团。
为了提升在川汉剧的水准,汉中、安康一带的汉剧表演艺术家频频被请到四川交流。当年才十几岁的杨文辉,就曾在一位陕西老师那里学了数十首郿鄠曲牌。
B
风采
半夜排队一票难求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汉剧不管到哪里演出,都要引起轰动!”杨文辉的丈夫、72岁的汉剧演员庞加林仍记得往日的荣光。
庞加林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9岁学习川剧。4年后被挑选去学汉剧时,他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上世纪60年代初,他随老艺人们到重庆演出,“一演就是半年,每天两场,场场上座率都有9成左右。”经历空前的盛况后,他打心底爱上了汉剧。
几年后,汉剧团再赴重庆演出,庞加林和他的师兄弟们成为剧团顶梁柱,一群年轻人能唱、能打,有嗓子有技艺。他们在一个庙会式的场地驻场演出,观众可以买通票把皮影、杂技、川剧等演出一网打尽,剧团则根据上座率分成。结果,这个四川二级城市的汉剧团,居然因为天天满座,在所有演出团体中分钱最多。“当年,几乎每出一个新戏,就可以在一个地方连演一个多月。”67岁的汉剧演员廖世勇回忆,当年《林冲夜奔》、《寇准背靴》在广汉驻场演出,很多戏迷可以一个戏连看多场。1983年,广汉剧团的演员们兵分两路在川内巡演。在资阳演出时,每天一票难求,为了看戏,有的观众半夜就开始在剧场外排队。“我们在台上演,台子周围全是录音机在录戏。”
当年,汉剧明星、名作辈出。据庞加林介绍,唱男旦的岳易凤,被誉为可与川剧名旦阳友鹤媲美;须生李天文的《卖画劈门》是汉剧经典,上世纪70年代,川剧名家杨昌龄曾经专门到广汉找他学习这个作品。川剧的胡琴、弹戏,还适当吸收了汉调二簧的唱腔艺术,而《反徐州》、《花荣射雕》、《乔子口》、《走南阳》等数十个节目,也是借鉴汉剧而来。
C
坚守
古老艺术盼新人
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等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出现,汉剧和所有戏曲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渐渐走向衰落。1989年,剧团解散,曾经无比红火的汉剧很快淡出四川观众的视线。“剧团散了,年轻点的演员就到夜场搞歌舞表演,我们就去守茶馆,或者帮跑夜场的演员守服装。”杨文辉说,偶尔夜场演出需要换换口味,庞加林等老演员就在歌舞表演中加一个《新劝夫》之类的汉剧节目。再往后,就连这样的客串也几近绝迹,一群唱了一辈子戏的老人便在公园相聚,唱川剧围鼓。“因为汉剧一开腔,就离不开乐器,否则唱起来很生硬。但是,以前剧团的乐器早就没有了,再也找不到那些会乐器的人了!”杨文辉满脸无奈。
2006年,汉剧入选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一群老戏人看到了汉剧的希望。原本只负责台前演唱的庞加林,开始自掏腰包买来二胡、胡琴等乐器自学,“我总觉得有一天或许还能用得上。”
果然,这次广汉组织传承汉剧专场义演,因为乐队人数不够,庞加林甘当幕后,在乐队里拉起了胡琴。唱花脸的刘久强的传人陈开福老先生回来了,廖世勇携夫人李志华双双登台,当年一曲《刘秀走南阳》获得青少年汇演一等奖的李素华登台献唱,让现场的老戏迷们再度领略到汉剧的魅力。
“可惜现在四川会唱汉剧的只有十几人了。”杨文辉一脸黯然。这个至今嗓子脆生生,有一双灵动大眼睛的老太太,最遗憾的是汉剧后继无人,“趁现在还唱得动,我很愿意把一生所学教给年轻人。”
也许杨文辉的担忧是多余的。广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龙静透露,目前,为解决汉剧后继无人问题,一个优惠政策正在草拟之中:小学生中的汉剧优秀表演者,将在升学进入当地知名中学时享受加分。当越来越多的小孩在传统戏曲中找到乐趣,汉剧消失的情形,也许将不会到来。
新闻推荐
成都冬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本周末举行本报讯(记者张守帅)11月21日,记者从成都市人社局获悉,2013年成都冬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将于11月30日、12月1日在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举办,...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