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吃饭了!”10月30日12点半,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分水村村委会的“村官食堂”准时开饭,村支书杨翠芳端上刚出锅的清炒土豆丝,招呼大家就座。
“谭主任!帮我开张证明,我去补办身份证。”1点05分,刚吃过午饭,村民査水成就跑到食堂来找村委会副主任谭良成,两人便上楼开证明。
分水村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边远村庄,村务工作繁忙。该村18个村民小组,2000多村民居住分散,加上交通不便,村民到村委会办事来回一趟,有的要跑大半天。为了方便村民,10年前村支书杨翠芳想出了村干部自带柴米油盐,集中到村委会自己煮饭的主意。杨翠芳还带头在自家的8分地里种上了瓜果蔬菜。她说,有了这8分地,“村官食堂”就不愁没菜吃了。
“村官食堂”办起来以后,村干部中午不用回家吃饭,即使是午休时间,来村委会办事的村民也能立刻找到相关干部。
几年下来,“村官食堂”不仅没有花群众一分钱,还为村里节约了8000多元的开支。村监委会主任郭建华告诉记者:分水村的干部们既管好了自己的“手”,也管住了自己的“嘴”。他们注重在细节上维护集体和群众的利益,不给百姓增加负担。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成都初步构建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信用体系——今年10月1日,全国首个企业公共信用地方标准在成都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凡在成都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企业,将由第三方机构等按照...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