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万套公租房定向供给农民工——
□本报记者 刘宏顺
2月10日,正月十一。资阳市浙粤节能产业园伟光科技有限公司内,一栋4层高的小楼张灯结彩。下班后,苏涛和60多个工友忙着包饺子。尽管老家不在资阳,但这里,家的味道却很浓。
为回引苏涛这样的农民工,2012年初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明确提出在2013年竣工的公租房中拿出3万套定向供给农民工。苏涛居住的小楼正是当地提供的农民工公租房,但安定下来的苏涛更想在四川安个家。
刷微博、聊微信,采访中,对欧债危机、网络反腐等话题苏涛张口就来。去年3月,26岁的他辞去在深圳的工作只身来到资阳。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苏涛说,进城打工不光是求财,更为追求来自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寻找归属感
不当“凤尾”当“鸡头”
21岁大专毕业后,贵州遵义人苏涛选择去了深圳,供职于当地一家大型LED节能灯具生产企业,从学徒工干到实验室技术员,再到后来当上研发主管,一直很顺利,但高房价与昂贵的生活成本,让他在外漂泊了6年,始终没有归属感。
苏涛一直有到四川或重庆找工作的想法。今年初,他开始在网上投简历,前后实地考察过川渝几家LED灯具生产商,看到资阳有成规模的节能产业园,犹犹豫豫地就来了。但才来了大半年,他不仅打消犹豫,还决定在当地找个媳妇安定下来。
决心,首先来自企业对自己的认同。“企业中像他这样的技术骨干只有五六个,但团队很优秀,在西部地区可以说紧缺。过完年,我们企业由国家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节能认证就要下来了,这与他们的贡献密不可分。”伟光科技管理层相关负责人说。苏涛自己也觉得,相比沿海企业动辄上百人的研发队伍,现在自己更有“鸡头”的感觉。
更大的决心,来自当地的诚意挽留。建农民工公租房,在资阳市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副主任熊作云看来,是回引和吸收人才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园区目前有4.6万工人,常年用工缺口达到20%,成熟的技术工人更为紧缺。但2013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3.82万人,回引人才迫在眉睫。”2013年,资阳共有1060套农民工公租房完工。
温馨化居所
激发在川安家愿望
资阳市房管局局长王海东介绍,除政府出资建设面向农民工的公租房外,政府还鼓励企业自己配套建设公租房,每平方米减免建设中本应该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与政府性资金约100元左右。仅以伟光科技为例,公租房建设中就节约建设资金10万元以上。
苏涛现在住的是4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阳台,还有电脑,和之前在深圳的大寝室不一样,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且租金也比市场价更便宜。”王海东说。
但目前的公租房并非让苏涛百分之百满意。“最不能习惯地是远离市区,总不是那么方便。”王海东说,资阳市新规划的上百套农民工公租房,位于正在建设中的幸福大道旁,紧邻即将开工的万达广场。
湖北人陈文斌是苏涛在深圳时带的徒弟,以前从来不考虑来四川就业的他,最近在师傅的鼓动下心动了。“春节要来资阳看看。当地对农民工的尊重很打动我。”2月10日,陈文斌电话中表示。
采访中,苏涛个性张扬,勇于表达,和父辈终究要回乡的想法不一样,他们希望在城市留下来,但前提是“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生代农民工将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住他们,就留住希望。给他们一个居住的地方,四川省迈出了第一步。2013年初,省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去年拿出公租房的30%供给农民工,租金为市场价一半。但要让他们留下来寻找体面的生活,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户籍、医保、养老、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同步进行。期待这勇敢的下一步。
新闻推荐
资阳:适时启动一批改革项目本报讯(记者郑先聪)2月12日,资阳传达学习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资阳市委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改进作风,与时俱进推进资阳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力争创造资阳经验。资...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