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许新建。(受访者供图)
华西都市报20周年活动开启至今,从华西传媒集群各个平台汇集了几万条读者祝福。本周一到周五,我们都从中抽取了10位幸运读者送出大礼包。从这些祝福中,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从一张报纸,扩展到华西都市网、华西城市读本、华西都市报微博、微信,华西传媒呼叫中心、华西社区报……不论是华西集群的哪一个平台,都有一群可爱的粉丝们一路相伴,风雨同舟。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本周读者们、粉丝们与我们分享的温情故事。华西弱冠,感谢有您;华西的新篇章,需要您来共同见证。
爱
是华西一通电话的温情
资阳市的李学刚,如今已是奔四的中年人。但是他却专程给本报私信,回忆了一段17年前的往事。当时20多岁的他在成都打工,一天在路边被一位男子拦住。男子自称是旁边鞋厂的老板,花钱修了路,如今路快干了,却被他踩烂了,要求他赔钱。
“那段路没有围起来也没有标志,我甚至都没注意到。”他不知如何是好,拨打了华西都市报的电话。“是一位女士接的,态度相当热情,建议我鼓起勇气拨打110。”结果警察很快赶到让这件事顺利解决了。“当时我很感动,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都很温暖。”
接线员用一根电话线串起了和读者的感情。时间转到2010年,老读者许新建开车送朋友回家时,不小心掉进了坏的窨井里,轮胎受损。他立即拨打了报料电话,希望通知市政部门及时更换,避免再次发生伤害。没想到,当他换好车轮行驶在回家路上时,接线员回拨电话。“问我伤着没有,需不需要叫120。”夜晚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许新建的眼眶有些湿润了。后来参加活动到报社,他才见到了那位接线员——96111的服务明星张旭雯。
现在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也不再是接线那么简单了,它还给读者提供新闻服务、咨询服务和便民服务,成都读者方晓华专门来电夸赞:“你们96111非常好,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我还把96111推荐给我的邻居们,大家现在都非常喜欢你们。”
缘
是印在纸上难忘的记忆
家住金牛区的吴子荣,用“奇”和“缘”两个字来概括了自己同华西都市报的关系。2002年,吴子荣的婶婶在看华西都市报时,看到了一个名字,与自己失散34年的堂弟一模一样,吴子荣这才知道了当年堂弟失散的事情。“了却婶婶的心愿”,成了她的目标。虽然打进华西都市报热线得知报道当事人并非堂弟,但华西都市报帮忙撰写了一篇寻亲报道后,很快就有热心读者告知信息,云南、河南……辗转3年后,他们终于在2005年找到了失散的亲人。至今,吴子荣仍保留着当年的报纸。“我非常感谢你们的记者和接线员,让我与家人团圆。”
遂宁市射洪县沱牌镇第二中心小学的教师已经数次出现在华西都市报上了。2010年,华西都市报报道了张萃勇从1996年开始,用手中的笔架起一道“慈善金桥”,先后帮助数十名寒门学子圆了读书梦。此后,已是多年华西读者的他,更是成为了华西都市报的铁杆通讯员,文章屡屡见报,他与华西一道,情牵贫困学子。“对于华西都市报,我有着特殊的感情。”
宜宾读者梁国政从1995年就开始看华西都市报,到现在每天的习惯是买川南读本。没想到去年11月4日,他因为看见小偷当街偷毛衣,挺身抓小偷而“上了报”。“我对你们报纸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喜
是分享信息得到的快乐
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华西城市读本、华西都市报微博、华西都市报微信、华西社区报……分享信息是每个平台给读者最基本的服务。
2010年,成都读者梁女士走路疼痛、股骨头坏死而不自知。2010年看到华西都市报的骨科讲座后,冒雨前去参加,得到了免费检查的机会,这才知道了自己的病情。此后,她经过住院治疗,摆脱了支撑拐杖的命运。“华西都市报给我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华西都市报的名医活动办得好,我们根据微信上的信息去找医生看病,医术确实高。”“我在华西都市报上看到相关的政策,申请到了低保。”“我儿子参加报社举办的作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写作。”“我在微博上看到消息,才参加了公务员选拔,现在已经在高新区上班了。”“财富潮里面推荐股票从来不靠吹,我还买中过两次涨停板。”
传递有效信息,给大家的生活提供指导,是我们的初心。成都读者任女士在看过本报一篇租房打官司的文章后,发现自己的情况也类似,于是也把官司打赢了。“因为得到了帮助,所以非常感谢你们。”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浩野
新闻推荐
内江经开区工业园区一角(资料图)11月17日,80余名四川民营企业家齐聚内江,出席“四川民营企业家内江行”活动。“产业基础扎实”,是活动中内江市委书记彭宇行向企业家们介绍的优势之一。位于沱...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