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舒清华
老读者李森秋
有这样一群读者,阅读华西都市报已是他们20年来的习惯,城市里的某一个人物、某一个故事通过报道,走近他们,带给他们感动与温暖。
患癌30年从华西中学会乐观
今年58岁的舒清华住在成都石室巷内的一栋老居民楼里,她是《华西都市报》的老读者了。记者来到她家门口时看到了本报最早期的报箱,一个方形铁盒,虽然款式老旧,但是纤尘不染。“20年了,我很爱惜它,每天都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的。”舒女士把我们请进屋,讲述她和《华西都市报》之间的故事。
“我是一个在生命线上挣扎的人,1984年,那时我28岁,被确诊患上了鼻炎癌,自卑、自怜、自弃使我断绝了和别人的一切交往。”舒女士说,自患病以来,她不愿意见任何人。后来,母亲去世,她便一直独居。
1995年5月,舒女士订了《华西都市报》,这一订就是将近20年。在舒女士住院化疗期间,她都会托病友去附近的报亭带份报纸回来。“报纸成为了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陪我走过了这么多年。”
“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报纸是我跟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也给了我很多精神力量。”舒女士说,她最喜欢看的是“大特稿”。“以前我会觉得自己很不幸,但是看到‘大特稿\’里有很多人比我还要悲惨却保持乐观,就深受触动。”舒女士说,她最庆幸的是自己没有患上忧郁症,她觉得除了有社区的帮助开导外,报纸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支持。
“这么多年来,我看着《华西都市报》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一路走来也很不容易。它陪伴我走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我祝愿它越办越好,造福更多的人。”舒女士说。把好报道贴墙上给华西办“报展”
成都经天东路的李森秋老人家里有一个华西都市报“展厅”: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内,墙上贴满近几年的一些大事件的剪报,从汶川地震、茂县泥石流,到华西都市报“C21四川城市发展圆桌对话”活动、成绵乐高铁试运行,再到宽窄巷的百家姓。
“这都是我平时看报纸的时候剪下来的。”69岁的李森秋在退休前,是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读报的习惯从工作时一直保留到现在,9日上午10点,当记者来到他家里时,他的手里还拿着当天的华西都市报,“我才在小区花园里看了报回来。”
因为家里空间有限,旧报纸定期需要清理。“有些写得好的报道,就这样丢掉太可惜了。”于是,他就把这些报道和图片剪下来,一些夹在书里或放在书柜里,另一些更具标志性的,就贴在墙上,“没事看看,再过过瘾,也可以回顾一下这些年生活的变化。”
“好看!真实!接地气!”问起为什么喜欢看华西都市报,李森秋一口回答,但问起最喜欢看哪一类的报道,他却有些为难,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关乎民生的时政新闻以及好玩有趣的文化新闻他都喜欢,“我每个版面都会仔细看,不好选。”
今年8月30日的宽窄巷《天下第一姓姓李的上亿人》的报道,被老人放在书柜里的醒目位子,“这个有意思,原来我们李姓还有那么多渊源。”
“看华西报就晓得咯,一报在手,知晓天下事。”作为资阳人,李森秋还会特别留意报纸上关于家乡的新闻。“被纳入天府新区、建新机场,虽然我一年才回一次,但那里发生的事情,我都清楚。”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 张元玲记者吴冰清摄影刘陈平陈羽啸
新闻推荐
四川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示意图制图姜宣凭省政府发布《四川省推进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工作方案》7962亿元投资四川将投资555亿元全面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四川...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