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泽兴推着三轮车去清扫大街。大孝传天下,“二十四孝”故事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一对资阳残疾夫妻用他们近30年如一日的孝行,重新诠释了“重孝守义”的孝义精神,演绎了一出“贤侄胜儿”的大孝故事。
老兵无后 侄儿奉养30年
“侄儿对我好,侄儿媳妇对我也好,再也找不到他们这样对我好的人!”说起侄儿伍泽兴一家,92岁的伍典钊老人有些激动,一颗浊泪几乎就要从眼角滴落。
一本1953年颁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显示,伍天照(伍典钊),1953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四十七军一四〇师四一九团三营机炮连赴朝作战。
伍典钊复原回乡后,一直在现雁江区宝台镇富凉村22组务农,曾任生产队长、民兵排长等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城务工的伍泽兴、蓝桂菊夫妇就经常将幺爸伍典钊、幺妈李华云请到租住地小住,1990年更是将孤老无后的幺爸幺妈接至家中奉养,侍叔如父,膝前尽孝,让幺爸得以乐享天年。
伍泽兴的家位于雁城时代阳光小区A区某单元二楼。这是一个简陋得超乎想象的家,没有两件像样的物什,伍泽兴平日里收集回来的废旧物,占据了这个家中的大部分空间。正是这样的贫寒之家,已经支撑了伍典钊老人近30年的幸福晚年。
贤侄胜儿
花甲孝子老夫妻
伍泽兴的父亲有三兄弟,二爸早逝无后,幺爸也没能生育儿女。父亲去世前,嘱托伍泽兴要照顾好幺爸。1992年,母亲去世前,再次将伍泽兴夫妇唤至床前,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幺爸当父亲一样孝养。
“妈妈,你放心,我们一定把幺爸供到老。” 伍泽兴夫妻没有忘记父母的嘱托,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几十年来一直事叔如事父,奉婶如奉母,不敢稍有懈怠。2002年,幺妈以百余岁的高龄去世,而如今幺爸也已92岁高龄,足见他们平时对待老人的尽心尽责。
去年8月,伍典钊突发脑梗阻,被伍泽兴夫妇送进医院全力救治,虽然最终捡回一条命来,老人却已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还几乎花光了伍泽兴的全部积蓄。伍典钊住院的一个多月时间,伍泽兴夫妇既要随时照顾其起居,还得完成担负的道路清扫任务,但他们从未因此抱怨过幺爸。
“现在遇到我们不能赶回家,幺爸就会把裤子整脏。”伍泽兴说,每次给幺爸换洗脏衣裤和洗澡,都必须他们两夫妻一起配合才能完成。而这对侄儿夫妇——伍泽兴66岁,蓝桂菊63岁,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他们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孝顺!”伍典钊老人说。
扫街种地
残疾夫妇自强不息
伍泽兴夫妇孝养幺爸这么多年,从没有想过推脱责任,反而是自强不息、想方设法尽心奉养。
鲜为人知的是,伍泽兴、蓝桂菊还是一对残疾夫妻。夫妇俩虽是城市户口,但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也没有能力经商赚钱。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找到一份清扫大街的活路,每月能挣一千元左右。
天台村一户村民得知他家的困境,将自己的两分坡地让他们免费耕种,蓝桂菊就在地里种些红薯、蔬菜,除了自己食用,还拿到市场出售,以补贴家用。
扫街,种地,成了伍泽兴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每天天不亮,伍泽兴就拿起工具、推着三轮车出发,去清扫天台山及金蓉大酒店等两个路段的大街,一趟扫下来差不多要两三个小时,下午还要再扫一遍,其间还得巡扫两三次。蓝桂菊在照顾幺爸吃完早饭之后,就会去天台山侍弄那两分菜地,也会把种出来的新鲜蔬菜挑到市场去卖。
伍泽兴、蓝桂菊夫妇用他们的残疾之躯,让这个贫寒之家充满温暖,也为亲情日渐淡薄的当今社会,树立了“重孝守义”的新榜样。
实习记者 易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雨润)2月29日,市人民银行组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传达全市“两会”精神,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入领会“两会”精神,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努力为“加快‘三区一都市\’建设,奋力打造全...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