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陶笛、茶艺、剪纸……5月14日至18日,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201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活动在资阳举行,全川媒体走进资阳,在资阳雁江区幸福谷里,一群汉服爱好者,着汉服行古礼,演绎传统文化节目,令记者们印象深刻。
这些汉服爱好者,都是资阳雁江汉服文化研究会成员。这个成立于2016年1月的研究会,如今已有成员800余名。他们将汉服带到了当地各类舞台上,尤其是在传统节日的各类传统礼仪祭祀、传统歌舞表演等活动中。□本报记者吴梦琳
汉服“同袍群”从几十人扩大到800多人
资阳雁江区汉服文化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资阳雁江区文联主席孟基林告诉记者,资阳历史底蕴深厚,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时发现的距今35000多年前“资阳人”头骨化石,被认为是“蜀人之始祖”。在这里,诞生了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以及东汉经学家董钧“古代三贤”,还曾出土了汉代铜车马和大量的汉代伎乐陶俑等,都证明资阳拥有底蕴深厚的灿烂文化。
在当地,很早就有一批汉服文化爱好者,李唐华便是其中之一。李唐华是当地一名公务员,从小喜爱传统文化,2010年开始,自己尝试动手制作汉服,四处收集汉服的相关知识,利用业余时间,用家中缝纫机给自己和女儿制作了很多传统的汉服。后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找上门来,请她帮忙制作,逐渐形成了资阳汉服“同袍群”。
“我知晓这个群体之后,主动介入,策划了汉服摄影采风活动等,当地的汉服爱好者也逐渐从小众群体扩展开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汉服、爱上汉服。”孟基林告诉记者。
这个“同袍群”,从几十人,逐渐扩大到如今800多人。“其中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只有几岁,有不少是一家人一起参加的。”研究会会长张军告诉记者,这些小朋友们,因为父母就是汉服爱好者,耳濡目染下,很小就喜爱上了汉服文化。
随着研究会的正式注册成立,除了汉服秀活动外,研究会还推出了汉服走秀、汉服礼仪、汉服祭祀、汉婚典礼、汉服舞蹈、汉服歌曲等各种形式的汉服文化节目,从自发组织展演,到被当地各类活动邀请,汉服活跃在资阳大大小小舞台上。
主题乐园汉服文化有了体验基地
如今,在资阳市城东新区,汉字文化主题公园——字库山公园已全面开放,在这里建造了字库阁,三贤典故、雁江八景、川剧脸谱等文化元素也融入其中。漫步在其间,既有美丽的生态景观,又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资阳,汉服的认知度不仅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宣传汉服的行列中。同时,传统文化展现也有了更多阵地,除了字库山公园这样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外,一些当地的民营主题乐园等,也开始将汉文化作为主题文化。
幸福谷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研究会设立的汉服文化体验基地。记者了解到,这里不仅定期开设一些汉文化公开课,还曾推出中华礼乐文化旅游节,推出桃园祈福、弓箭竞技、竞渡抢亲、王姬车驾、丹青传书、曲水流觞、纸鸢传情、掷箭投壶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并展示传统的汉朝和唐朝的婚礼习俗,让人充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孟基林介绍,随着研究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已围绕汉服源流、时代特色、历史地位等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孟基林专门为研究会创作的歌曲《盛世汉韵》,经过舞蹈编排,已成为研究会品牌节目之一,还曾在省级比赛中获得过金奖。记者了解到,随着资阳“蜀人原乡”的打造推进,当地已提出将以汉服为载体,深度挖掘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等,让其成为一张地方文化名片。
新闻推荐
城市情缘□曹月柳这不是我第一次走进资阳。和多年前相比,从同一高速路口下车,除了熟悉的资阳日报社大楼,周边的一切都已经发...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