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人冯超在打理农场。□ 实习记者 刘佳雨 陶思懿 徐嘉欣 赵明
成片的蔬果、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楼房……初夏,雁江区祥符镇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风景画。
从按季种植红苕、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到当下发展周期短、带动性强、见效快的优势经济作物,近年来,祥符镇立足镇域发展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特色产业振兴乡村。截至目前,全镇注册农民专合社33个、流转土地3946亩,拥有家庭农场26个、流转土地2037亩,带动上万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公式 园区引领
特色产业成规模
“今天要收1000多斤肉丝瓜,要是到了成熟旺季,每天可以收两三千斤!” 近日 ,记者走进祥符镇桃树生态园区看到,地里的丝瓜长势喜人,工作人员周常登正忙着采收。在近80亩的园区内,苦瓜、丝瓜和南瓜在这个季节将为园区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这样的丰收盛景同样出现在桃树村5组。 “种菜比种粮食划算,收入最高的时候是种粮食的四五倍。” 村民方玉全指着地里的海椒,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从10多年前开始,5组就开始种植海椒,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80多亩,每亩海椒收入平均可达3000多元。
在乡村公路上,一辆辆小汽车奔驰而过。村支书郭菊英告诉记者,自桃树村发展果蔬经济后,村里80%的村民都住上了新式农家小楼,水泥公路通到各家各户,“全村721户村民,有200多户村民都有汽车了 。”
通过园区的示范作用, 桃树村全村2758亩耕地中,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种植蔬菜,形成了“三瓜一椒”(南瓜、西瓜、冬瓜和海椒)特色产业,平均每户村民纯收入达到13000元。
公式 穿针引线
50名经纪人带头致富
来到小高村,记者在8组一栋乡村别墅前停下了脚步。别墅主人冯超正在查看地里的冬瓜长势。这个朴实的中年汉子不仅仅是恒胜家庭农场的主人、村民口中的冯老板,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产业经纪人。
“我10年前就回来包地种了,主要种西瓜和冬瓜,还会种点生姜。”尝到土地承包的甜头后,他先后在小高村和白狮村流转土地约300亩,每年靠着果蔬种植和猪场养殖的循环经济,有近30万元的纯收入。
在冯超的农场内,长期雇有工人5名,在高峰采摘期,需要工人约60名。“周围的人看到我种得还可以,就跟着我种同样的作物。我给他们提供种苗,教他们关键技术,帮他们找销路,这样大家都能挣到钱了!”身为一名致富带头人,冯超自己富了也没忘记周围的村民,每逢遇到想要在自家的土地里种蔬菜的村民前来学技术,他总是倾力相助。这让附近近两百余户村民年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在祥符村6组,村民方超也是一名经纪人,他在小高村流转土地种植红苕,工人不仅每天有50元的收入,还能搭上他订单销售的“顺风车” ,一亩地红苕就可以卖两三千元。
如今,像这样的经纪人遍布祥符镇15个村,大约有四五十人。他们分别活跃在种植、销售 ,甚至初步加工等领域,为村民穿针引线,带动全镇三万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公式 自主种植
村民也走产业发展路
农村经纪人为蔬菜散户们架起了增收致富的“桥梁”,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小高村8组的汪德先近年来乐开了花。“我种传统庄稼累死累活才1000多元一亩,自己吃都不够。现在种了2亩多西瓜,收入还可以。”年近古稀的他不用起早贪黑就可将西瓜打理好,每亩西瓜可获三四千元的收入。此外,他地里还种有10亩藤椒和海椒,每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在祥符村6组,一筐筐西红柿被搬上运输车,而大棚里的工人们还在不断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自己承包的,每亩西红柿纯利润可以达到5000元。” 种植户黄建彬在大棚里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在他30多亩的大棚里,每天的产量颇丰。这个青年来自临江镇,靠着勤劳的双手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种植大户。
凭着果蔬经济的带动,村民脚踏实地,乡村富了也美了。纵观全镇,祥符镇狠抓特色种植业,发展藤椒6000余亩、砂锅底泡菜等大宗蔬菜1.1万亩,逐步形成了“三瓜两椒一菜”的新模式。仅在团碑、排桶2个村推广稻—虾种养模式200亩,实现产值126万元,比种植水稻每亩增收5800元。
据了解,今后祥符镇将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村民生活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佳音)6月21日,市公安局召开深化“市区一体化、机关实战化”改革现场推进会,围绕深化“两化”改革,总结成绩,...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