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哈斯满
7月27日,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这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恰值此时,阿坝州召开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动员会,全面启动境内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打响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为阿坝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一剂“强心针”。
使命如山,压力在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州委、州政府思路笃定,紧紧围绕“三区一中心”目标,发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的动员令,一路加码提速,以生态立州,治理激活力,转型铸动力,努力实现建设与保护齐飞,生态共发展一色。
生态立州激活一潭“春水”
走进若尔盖热尔大坝,只见藏家乐鳞次栉比,眼前的一切构成了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前大家为挣钱只有靠追求牲畜头数,于是形成了牛羊越多、草越少、牛羊更加吃不饱的恶性循环,致富增收更别提了。”行走在若尔盖热尔大坝,牧民们纷纷告诉记者,以前放牧累上一年才能获取微薄的利润,很难想象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全域景区”正成为阿坝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作为阿坝州“草地四县”,名副其实地依托草原走上了新型生态发展之路。草原更绿了,牛羊更肥了,农牧民的腰包更鼓了,大家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满怀信心。
牧民们的幸福生活得益于阿坝州一脉相承的绿色施政理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阿坝州工业产值的90%以上靠伐木支撑,被形象地称为“木头财政”。肆无忌惮地挥霍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阿坝州,陷入了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无序循环中。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痛定思痛,阿坝州从经济快速增长的“阵痛”中猛然惊醒,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加快国家级清洁能源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吹响“生态立州”号角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阿坝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2015年12月,州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立足生态优势,夯实绿色本底,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依托水、光、风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由农牧业、工业、旅游业、服务业、能源产业科学支撑的绿色经济系统。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绿色号角”已吹响。
治理添合力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
行走在阿坝,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而这青山绿水的背后,是阿坝州一轮又一轮的污染整治风暴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建设、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一系列努力。
咬定“生态”不放松。随着“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号角的吹响,各地各部门环境污染整治从重点突破转向全面推进,走向建设、改善、提升。
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丝毫不松。扎实做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主要污染减排工作。“十二五”以来,阿坝州新建了理县、茂县、九寨沟县污水处理厂,总设计日处理能力2万吨,正在抓紧建设松潘县、金川县、红原、若尔盖、马尔康卓克基污水处理厂,对马尔康、小金、汶川、川主寺等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一大批乡镇污水处理站;完成了金川县、壤塘县、汶川县绵虒镇等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依法关停淘汰了31户落后产能;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7个。
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按照“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保湿”的工作方针,采取退牧还湿,开展草地围栏、优良牧草、畜种改良等生态基本建设,使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水域、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5年,全州湿地恢复12.235万亩,治理沙化面积28.98万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州上下的共识。
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有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推广人工种草、鼠虫害防治、退化草原综合治理;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积极推广“夏秋放养、冬春饲养”的养殖模式,加快现代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
“十二五”期间,阿坝州为保卫“碧水蓝天”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阿坝州共创建1个省级生态县,1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8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478个州级生态村。
转型铸动力撬动发展新极点
铸就“绿色”动力,具体路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
全州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充分利用生态核心优势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再反馈于生态,推进经济与生态双向互动、同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2015年,阿坝州特色产业基地扩面提质,新增农(林)业基地5.2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6个,特色农产品产量达165.8万吨;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发展家庭农(牧)场51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以上专合社7家;建成了一批省级地理标志、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增“三品一标”25个、名优商标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居全省前列。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农产品、中藏医药等新兴绿色加工业健康发展,水电传统产业不断壮大,绿色载能企业技改升级步伐加快,一批循环项目建成投产;成阿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德阿产业园区基础建设进展顺利。2015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户,培育“新三板”企业5户,川西塑胶成功在Q版上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
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注重文化繁荣与全域旅游双向拓展,培育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旅游品质的精品亮点,推动旅游业由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文化旅游发展。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323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5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7.4%。
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新能源开发取得实质进展,邛溪、麦尔玛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阿西、热坤等风电项目前期进展顺利。2015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口,发放户用光伏设备1.1万套。“十二五”期间,阿坝州岷江、大渡河等流域梯级水电开发步伐加快,毛尔盖、狮子坪等龙头水电站投产发电,一批光伏、风能开发项目全面推进,新增装机171万千瓦,互补式清洁能源发展格局初步成型;色尔古500千伏变电站等骨干工程建成投用,实现了北部、南部和东部电网整体联动;建成水利设施6561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先后出台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等多部自治法规,制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草原有偿使用办法》等多项有关生态环保工作政策性文件;起草《阿坝州领导干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及管理办法》”……
阿坝州还在不断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体现阿坝州特点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喝上洁净水、吃上放心食品、享受优美环境——这个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阿坝的民生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新闻推荐
■记者袁娜住有楼房,耕有田地,致富有产业……九寨沟县永乐镇拔拉沟村村民蒲文波两年前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曾经,蒲文波家生活比较困难,为帮他家寻找增收渠道,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蒲文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