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张蕾记者杨刚杨骁
种植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里,水灵灵的蔬菜瓜果惹人眼馋;一望无垠的田野里,甜樱桃、青红脆李茁壮成长,孕育着香甜的果子……“十二五”期间,阿坝州的广袤沃野上处处呈现出粮满仓、果飘香的喜人景象,处处彰显出农业产业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是阿坝州建成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决战期,也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全州种植业产值、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010年以来年均递增14.8%、21.03%的形势下,农业经济还会划出昂扬向上的曲线吗?农业产业结构怎么调,产业发展路向何方?一道道难题亟待破解。
站在新起点,向“一亩三分地”要效益,在土地里“刨金”,成为阿坝州各级党政的当务之急。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困难同在。全州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转方式调结构,在兼顾数量增长和品质效益提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全州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农业整体综合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得到不断提高,为“十三五”阿坝州生态农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以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为样板——破解土地、金融、人才等瓶颈,引领产业发展优化升级
“新鲜的蔬菜通过冷链运输车送成都双流机场,再连夜打‘飞的\’,明早就能在首都各大超市、菜市场‘闪亮登场\’,中午就会摆上市民的餐桌。”阿坝县沃朗村村民泽旺多吉兴奋地告诉记者,曾经一天种、一天收、一天晒,“三天农活”的青稞地已经变成了万亩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
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经营业主、坚持市场运作,将产供销各环节、农工贸各业态有效统筹衔接,以“园区+企业+农户”模式推进生态特色农业“一园四区”建设,阿坝县有效破解了土地、金融、人才等瓶颈,让“突破一点、示范一片、带动全局”的构想成为了现实。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一家一户小规模、“靠天吃饭”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田、水、路网配套建设,制定标准化技术规程,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标准化核心基地和示范园区则辐射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茂县凤仪镇壳壳寨村480亩果蔬一体化核心示范基地,一年四收的高效种植模式,亩纯收入达到3.6万元。
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以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为导向,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推行“养—沼—种”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向林下拓展蔬菜、特色养殖空间,培育和打造“芤山红”有机农产品商标品牌,全村1300亩耕地中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占105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果菜种植一项就达1万余元。
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因地制宜,阿坝州的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县各乡镇群众根据当地特点,种植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逐步走上了“基地围绕市场转,农民围绕基地转”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形成。
按照“串点成线、联线成片、集聚成块”的思路,阿坝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布局为基础,坚持走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区域聚集度。截至目前,全州已培育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4个,建起50个种植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和阿坝县、九寨沟县罗依乡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及多个现代特色精品园区。这些示范基地和园区连接着千家万户,已经成为推动阿坝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延伸产业链条,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促进农民增收
“按市场价格,每斤紫甘蓝0.2元,400吨只能卖到16万元,但将400吨紫甘蓝提取成1吨色素,可以卖到60万元左右。”
这是来自阿坝县生态产品加工园的一笔“经济账”,让人不禁感慨起产业链条延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1+2+3”等于6,“1×2×3”也等于6。上世纪90年代,“第六产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第六产业”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斤普通的水果在田间地头的卖价不过几元,但如果加工成果汁、果醋、果酒之后,身价可以翻几倍。如果把果树种植与旅游业相结合,就又多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发展“第六产业”,意味着农业要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
房前屋后种上了既利观瞻,又具经济价值的果蔬作物,屋里屋外进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装修。如今,阿坝州打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的特色精品旅游村寨,吸引着大量从各地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这不仅为阿坝州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推动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产加销游一体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以前只有水果蔬菜的收入。自从,县委、县政府引导我们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搞生态休闲农业后,地还是原来的一亩三分,但是我们增收的渠道更加广了,足不出村就能赚到钱。”茂县坪头村的村民们如是说。
相比单一的种植而言,种植户们更愿意通过多种经营的方式获取更多收益。
“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近年来,通过汶川甜樱桃采摘节、理县乡村旅游业、金川梨花及红叶旅游节等休闲农业推介活动,阿坝州大力推进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增量提质,建起了30余个特色休闲农庄、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1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牧家乐共1480个。去年,实现旅游接待近11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近10亿元。
农牧业是阿坝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打造和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正成为新常态下,为阿坝州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推进基地、企业、产品品牌化,用品牌战略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阿坝州的产品是绿色、无污染的!”“来自高原的产品就是好!”“这些来自青山绿水、生态草原的东西巴适得很!”……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在第三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阿坝州113户各级各类企业和专合社组织296个品种在14个展位开展,集中展示了阿坝州高原生态有机绿色农产品和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叫响了“川藏高原、生态阿坝”口号。
不断加大与双流白家、北京新发地、重庆麦德龙等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包装承销商产销对接,打通市场流通的“肠梗阻”;在成都主要市场建立“阿坝州农产品销售专区”;以“川藏高原”“净土阿坝”区域品牌建设为统揽,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展会;积极探索阿坝州农业电商发展之路……
近年来,州、县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搭建市场销售平台,拓宽了阿坝州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截至2015年末,全州已培育5家互联网+农业企业,在淘宝、京东、麦味等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已近1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额已突破1亿元。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依靠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阿坝州优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的重要手段,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动阿坝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特色产业品牌的打造显得尤为重要。在品牌的建设中,阿坝州狠抓“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打造“川藏高原”区域大品牌,汶川甜樱桃、茂县青(红)脆李、理县大白菜、神沟九寨干红葡萄酒、塔斯酒庄冰葡萄酒等知名品牌产品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
同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速测站覆盖全州13个县(市),申报认证“三品一标”11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1万亩、地理标志基地1.2万亩。全州十个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2.5万亩,无公害畜产品产地2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省抽检合格率均在98%以上。
如今的阿坝大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国庆期间,九寨沟县各部门通过多方努力、协调合作,持续不断加大对旅游服务和旅游市场的综合整治力度,实现了景区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和无影响投诉、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