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九寨沟新闻 > 正文

练好脱贫“绣花功”织就奔康“幸福花” 九寨沟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阿坝日报 2017-07-10 12:56   https://www.yybnet.net/

■宛严勇杨茂松

自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以来,九寨沟县以抓好“头等大事”的责任担当,将思想统一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背水一战”的认识上来,构建起“双组长”直接领导、“四大班子”全面参与、“十个推进组”具体负责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并建立常态化研究、片区化督导、痕迹化管理等制度,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高效运转。尤其是2016年以来,九寨沟县切实把握“六个精准”要求,探索建立贫困村精准识别“五步工作法”和贫困户精准识别“十步工作法”,精准辨症、精准分类,逐村逐户建立菜单式、个性化帮扶台帐,扎实推进“先进带后进、富村带穷村”“百企联百村、百企圆百梦”等活动,贫困乡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精准滴灌”打响脱贫攻坚战

日前,笔者来到郭元乡水沟村村委会办公室,打开村里装订整齐的贫困户档案卷宗,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成员、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劳动能力、收入来源、享受社会保障以及各类补贴等情况,准确详实,一目了然。

九寨沟县位于国家四省藏区贫困地区,是全省32个高原藏区扶贫重点县之一。在九寨沟县决策者看来,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既不能“大水漫灌”,更不能“撒花椒面”,要根据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将全县范围内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所涉及的资金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要把有限的资源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行“精准滴灌”。为此,***工作一开始,全县17个乡(镇)、80个县直单位的1700多名干部,全部深入到全县120个村摸底子、找穷根,并为贫困村、贫困群众建档立卡。

“对于村里的贫困户,我们的调查人员都是逐一入户,面对面登记核实有关信息。”该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通过建档立卡,该县准确识别出48个贫困村、1786户6537名贫困人口。结合双联行动和创新开展“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明确37名县级干部每人联系10户贫困户、184名科级干部每人联系3户贫困户、4839名党员“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落实人均收入高、资源禀赋好的48个“富村”结对帮扶48个贫困村,基层战斗力强的17个“先进村”结对帮扶17个“后进村”。同时,启动“百企联百村、百企圆百梦”主题活动,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动员组织100余家涉旅企业对口帮扶100名贫困学生,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结对帮扶48个贫困村、1786户贫困户,实现联系帮扶全覆盖,真正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责任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树立。通过干部经常性深入一线,一大批矛盾纠纷得到化解、群众困难得以解决,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产业带动”吹响致富集结号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该县书记、县长亲自带头,县级领导带队走进48个贫困村为***找方子、探路子。“通过走访了解,群众对走发展产业致富最为迫切、最为关心。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九寨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郭友林说。

为此,该县把***的切入点放在发展产业方面,建立1700余万元政府资金主导、民间资金全面参与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取“1+N”模式发展73个刀党、中蜂、特色农庄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重点发展7家优质本土企业,壮大15个无公害认证农产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贫困户创收增收,全面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马家乡苗州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该乡充分分析了苗州村产业发展的优势,确定了在贫困户中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中蜂养殖和藏香猪饲养。“苗州村具有地理条件上的优势,山下是河谷、山上是梯田,我们积极与贫困户、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建议,山上1组18户利用28亩土地种植蔬菜、养殖白鹅;山下的2组2户参加中蜂和藏香猪养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有中蜂300余桶、藏香猪仔猪50头、种猪15头。”该乡党委书记曾贺情向笔者介绍道。该村贫困户不等不靠,努力发展种养殖产业,目前,该村1组18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莴笋、大白菜等绿色无公害蔬菜预计年人均收入可达1500元;2组2户贫困户通过养殖中蜂和藏香猪预计年户均收入可达9000元。

截至2016年底,全县实现7个贫困村退出,3454人减贫 (其中非贫困村12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5%,被评为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四好创建”让贫困村脱胎换骨

“现在的日子好多了。”谈起近几年的变化,该县白河乡岩米家村贫困户陈秀英高兴得合不拢嘴,“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哪里住得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陈秀英一家祖孙三人,陈秀英现年78岁,女儿米菊秀精神失常,孙儿米代花还在读小学,家中无劳动力,“一老一病一学”的家庭状况压得陈秀英喘不过气来,常年的生活开支仅靠生态补偿资金、低保、养老保险等国家补助资金来维持,生活非常拮据。

陈秀英一家生活的变化,得益于该县***和“四好村”建设。今年以来,该县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在加快推进340人异地扶贫搬迁的基础上,整合资金2732万元全覆盖启动36个预脱贫村新村建设,安排1600余万元改善72个非贫困村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达到乡村旅游接待条件。

走进该县陵江乡岩里村,远远就能望见该村村规民约贴在墙上。“‘四好村\’创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多注重物质形态,而‘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则立足精神层面,往往更有难度”,该县陵江乡人大主席佀媛认为,村规民约的主要特点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它的执行主要靠道德舆论的力量,靠村民的自觉遵守。

自岩里村推出村规民约以来,村民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低级媚俗等不良风气。不赡养父母、不关爱兄弟姐妹等现象也逐渐消失。

据了解,九寨沟县2017年度摘帽贫困村36个村,涉及贫困群众815户2957人,为了确保实现预期目标,该县在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全面落实生产就业发展、政策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扶持、灾后重建和异地扶贫搬迁等五项脱贫攻坚措施,统筹整合22个涉农专项扶贫资金2.7亿元,对标“1低3有”“1低5有”“1超6有”硬性指标对项目、资金进行合理调整,提升项目建设效率;整合组织、人社、扶贫等部门力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就业技能。在九寨的大地上,笔者看到无论是帮扶干部还是贫困群众,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推动全县脱贫摘帽持续奋进创造良好条件。

新闻推荐

振兴发展川陕革命老区一波川股有望大显身手

002697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在“十三五”期间,川陕革命老区(包括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绵阳五市全域)将破解基础设...

九寨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九寨沟,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练好脱贫“绣花功”织就奔康“幸福花” 九寨沟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