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明霞
在北川墩上乡岭岗村许家湾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戏曲,十二花灯戏。每年的正月和农历的六月二十五,在当地上演时,总能吸引周边乃至成都、绵阳、阿坝州的老百姓前来观看,2007年,该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当地,感受了这种古老戏曲的独特魅力。
魅 力 无 限
古老戏曲成“活化石”
“我们从小就学会‘唱灯\’,每年春节,附近的乡亲都要请我们去唱。”12月11日,记者见到十二花灯戏的传承人唐孝友和十二花灯戏协会会长苟正万时,两人滔滔不绝。苟正万告诉记者,在当地,花灯是神的象征,能驱邪除恶,保人畜安康。花灯戏最早是祭祀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二月初,各家各户会争相请唱戏者到家中表演,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在岭岗村吉祥庵举行的庙会,花灯戏也是绝对的主打节目。因演出时有十二盏五彩花灯,所以又叫十二花灯戏。花灯戏直接反映当地羌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是羌民族民风民俗的活化石。2007年,十二花灯戏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 力 四 射
曲儿优雅舞姿飘逸
今年52岁的唐孝友15岁就跟着爷爷唐发顺、父亲唐金安学唱花灯戏,21岁时,成为花灯队的队长。在由22个人组成的花灯戏队伍中,唐孝友常扮演丑角。说着说着,他唱起了花灯戏剧目《十指花开叶儿青》。“这个曲目唱的是妇女们做刺绣的情景。”唐孝友说,花灯戏曲目原有70多首,现在能完整传唱的曲目仅剩30多首。如《表花名》、《采花》、《十指尖尖把门》等,有独唱、对唱、领唱、帮腔等形式,加上锣鼓、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作伴奏,很好听。而且表演者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节日、客人等,即兴作唱词。舞蹈动作多为碎步,让人感觉到飘逸轻快、优美潇洒。
留 住 瑰 宝
花灯戏要代代传承
苟正万说,花灯戏唱词一般都由父辈口耳相传给子侄辈,要学习三年多时间才能上台表演,而且每一位表演者需要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具有一定难度。许家湾十二花灯表演队表演者从最多时有100多人,到现在只剩30人左右,而且年龄普遍偏大。目前所有表演者中,他年过七旬的父亲苟林安年龄最长,最精通表演技巧,最熟悉曲目,被大家称为“戏母子”。
唐孝友说,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就连他自己的儿女都在外地,没时间学戏,花灯戏也因此逐渐走入低迷。好在目前花灯戏保护传承已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市、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对花灯戏的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归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琳琳)为期三天的2015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今(15)日在科技城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峰会以“创新改变格局,创意引领未来”为主题,由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经信委等单位共同主办,大会汇聚...
阿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