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州委十届五次全会描绘了阿坝未来美好发展蓝图,让阿坝91万儿女信心满怀,昂首迈步新征程。深入贯彻州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就是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州委保持高度一致,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本报从即日起开辟《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县委书记访谈》专栏,全方位介绍各县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转变思路,创新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敬请垂注。
■卢国彤记者赵原
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州“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新一年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汶川县学习并深入宣传会议精神,迅速掀起了贯彻落实的热潮。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近日,记者就如何贯彻落实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州“两会”精神采访了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
记者:汶川县在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五年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构筑绿色屏障,培育绿色富翁,走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成果举世瞩目。在加强生态建设过程中,汶川县坚持了怎样的发展理念?
青理东:汶川县在加强生态建设过程中,坚持“三条主线”,树立生态示范理念。一是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决摒弃黑色生产总值、有毒生产总值,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走“三高一低”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推动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打造升级版的示范区。二是坚持以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
为红线。把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结合起来,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形成优化发展、重点开发、生态涵养发展、禁止开发四大类功能区域,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着力打造生态型的示范区。三是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汶川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汶川的山留住树、河留住水、城留住人,为子孙后代留一股清泉、护一片葱林、树一张屏障,着力打造民生类的示范区。
记者:围绕省州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这个总体目标,汶川县将怎样准确把握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构建建设支撑体系?
青理东:近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毁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但生态
脆弱的现状没有完全改善。科学分析汶川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汶川县构建了“三大体系”,打造生态示范高地。一是着力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南生态、北文化”的差异发展思路,充分利用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进一步优化汶川生态建设空间规划体系,强化生态、生产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奠定科学规划基础。二是着力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坚持发展不粗放、环保少排放的理念,以大熊猫栖息地、水墨藏寨国家水利风景区、汶川国家AAAAA级特别旅游景区建设为核心,稳步实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两大工程,管好、用好、保护好生态资源,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岷江上游生态屏障。三是着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 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记者:从您刚才的介绍可以了解到,通过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汶川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质取胜的转型期。请问汶川县将采取怎样的举措,构建生态示范新格局?
青理东:汶川将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带,实施“三大工程”,构建生态示范格局。一是稳步实施农业品牌打造工程。坚持搞立体农业、靠生态致富的农业发展理念,以汶川高原生态蔬菜、优质水果和特色养殖为发展重点,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的方式,大力发展以甜樱桃、猕猴桃、核桃、花卉和现代畜牧业为内容的“五千万工程”,重点实施“精致高端、绿色生态”沟谷农业发展战略,打造高原生态有机果蔬品牌,创建全省乃至全国绿色有机果蔬供应基地,形成集约经营、立体种养、多级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经济、生态、社会“三赢”,努力打响高原、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二是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工程。南部片区以水磨为核心,加快文化旅游和新型工业等大项目的落地生根,以水磨核心区发展带动寿溪河流域、漩三旅游环线休闲康养旅游带发展,以漩口百亿工业园区建设带动新型工业发展,建立循环利用企业链、生态链、项目链,努力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系统。北部片区以汶川县城为核心,加快培育教育中心、医疗中心、物流信息中心、金融创新平台、资源交易平台、企业总部基地,积极探索发展面向腹地、背靠高原、深耕西部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通过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产业体系,实现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实施助农创造财富工程。按照农民变市民、股民、工人的发展思路,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大企业带动就业作用,加大劳动技能培训范围和培训深度,开展藏羌刺绣、农村工匠、民俗旅游、文化演艺传承等更具针对性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民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努力促进群众上岗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方。
记者: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就是要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请您介绍一下汶川县通过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切实维护休养生息和发展空间?
青理东:汶川县将紧紧围绕“三大重点”,建设生态示范家园。一是全力建设幸福美丽的新家园。坚持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把城当家管的城乡环境维护理念,大力实施“天蓝”、“地绿”、“水净”工程,积极创新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新模式,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一江两库三湖四河”生态整治,努力保护好“山、水、田、林、库”生态本底,着力构建春天满树花、夏天满树绿、秋天满树果的美好生态愿景。二是加快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结合“7·10”特大山洪泥石流受灾群众异地安置工作,合理布局安置功能区,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安置区、农村延伸,适度推动农民进入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大力提升水磨、映秀、绵虒镇等次中心小城镇承载人口、功能配套、社会保障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功能区带动作用,因地制宜、集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绿色生态、产镇融合、镇村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全力构建人和村美的新景象。人和村美包括人文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我们将坚持和完善“创意兴文、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深度保护、挖掘和传承以藏羌文化为主体的民族区域特色文化,进一步彰显汶川的人文之美。以新一轮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一批服务好、有特色的农家乐,打造一批“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山有山的个性、水有水的景观、路有路的风光的特色魅力乡村,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记者:要想完成上述宏伟的目标,科学的机制体制是根本保障,是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的保护伞和制动剂。请您谈谈汶川县在围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过程中,怎样积极完善生态保护、建设、补偿机制,推动汶川生态经济创新发展?
青理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汶川县将健全“三大机制”,强化生态示范保障。一是健全生态建设机制。以低碳汶川建设为抓手,科学调整经济发展内部基因,不断完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奖补、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机制,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要素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兵团作战、项目捆绑式、集结冲锋式的方式加快建设绿色汶川、低碳汶川。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加强与省州的沟通衔接,加快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和完善,争取省级财政加大对岷江上游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岷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细化生态补偿措施。三是设立生态产业基金。整合农口、工业、旅游业项目资金,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资金设立生态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汶川绿色农业、低碳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促进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建设普惠于民。
新闻推荐
■李莎2013年以来,汶川按照“产村相融、农旅互动、点圈共进”的思路,坚持以农业“五千万工程”为抓手,搞立体农业,靠生态致富,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县农业经...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