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排勇 记者 杨刚 郭子琦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叫响我们芤山的品牌!”
“要走有机农业和订单农业这条路!”
“今后我们村的农业生产种植情况,成都人坐在茶馆里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而且一点手机就可以实现网上交易。”
……
3月19日,在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乡党委书记李莉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在坝坝院里话发展。当天恰好是该村村民定期召开户主大会的时间,为了帮助村民了解有机农业生产和物联网建设,乡党委书记李莉特意抽时间来到村子里与村民们交流谈心、问计群众。
近年来,芤山村的甜樱桃、梨枣、葡萄等水果远近闻名,不仅品质高,而且销售好。“大家心要往一处想,劲要往一处使,一定要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强田间管理,将我们芤山‘水果村\’的品牌叫响叫亮,形成规模,让越来越多的人到芤山来采摘水果,体验乡村生活。”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整个简朴的会场,台上李莉讲得很“带劲”,村民们听得也很仔细。在这个不大的坝坝院里,聚集了165位村民户主代表,参会率出奇得高,而会议的内容全是有关村里的发展。
坝坝院里,干群热议发展。村民陈兵听到乡里对村子的规划和发展的“定调”,有些坐不住了,去年就准备扩建农家乐的他心里更有底了、干劲也更足了。“今年我想再往农家乐里投入7至8万,在樱桃树下修建一些娱乐设施,把农家乐办起来。”陈兵说,他家投资近20万元的农家乐全部是自己十多亩土地卖水果的收入。“办个农家乐就是想让来我们芤山村买水果的游客有地方吃饭玩耍,这样我们赚了钱,客人也方便。”
“今天和村里的乡亲们坐在一起,就是要转变他们的观念,坚定大家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心,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老百姓的包包鼓起来。”李莉说。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雁门乡党委、政府,从解决群众增收的问题入手,搜民意,听建议,并根据全乡9个村不同的区域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乡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家种了50多棵梨枣,去年收入有8千多,今天我就是来听听,乡里、村里对我们种植上还有啥要求,我们也好把果树管理得更科学。”46岁的村民朱永贵小声跟记者聊着。朱永贵一家五口人,收入主要靠家里的四亩多土地,勤劳让这个年轻的庄稼汉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以前土地少,担心种植甜樱桃会卖不起价,怕耽误土地,没有跟着种,当看到别人已经靠樱桃树挣钱了,自己才种,不过今年就能挂果,能卖钱了。”记者跟他聊起是否种植有甜樱桃,朱永贵既后悔,又自信。
“我们村子上一棵甜樱桃挂果成熟后,一年卖个1000多元很稳当,我家80多株甜樱桃全部挂果后,一年收入能有好几万。”朱永贵点了一支烟跟记者算起了账,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朱永贵还悄悄地告诉记者,他已经让儿子去读驾校了,家里将买车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
“去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万1千元,村民发展特色水果的信心很足,我们村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村里的田间道路和灌溉用水得到了解决,村民对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很有信心。”村支书陈静表示。
发展有机农业,水和路一直是村民的“心病”,雁门乡党委、政府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后,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硬化了田间道路,在以前原有的提灌水渠上,今年又增加了一个提灌工程,在灌溉时节,能够满足全村1800多亩土地的灌溉用水。
同时,村里物联网建设工程也在紧张跟进,不久村民们不出门就能看见自家田地的管理情况,外界通过物联网APP也能实时“监控”芤山村水果种植情况。
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坝坝院里话发展,解决的是群众致富难题,流淌在百姓心中的是阵阵暖流。
新闻推荐
汶川到成都推介旅游资源本报讯(伍排勇记者郭子琦)采一朵白云,编成洁白的哈达,献给远方的亲人,请来汶川我的家;捧一杯雪水,酿成甘甜的美酒,献给远方的亲人,请来汶川我的家……4月9日,伴随着一曲《请到汶...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