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排勇 记者 魏银燕
6月19日,一夜大雨后的汶川县又迎来一个骄阳。威州镇茨里村村支书毛庆发起了个大早,在简单的洗漱后,带上笔记本、卷尺、白纸就来到了村里的地灾隐患点查看险情。
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县接连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为了预防次生灾害,近几年来该县建立和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监测制度,全县共检测和设置了106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各个隐患点位就近选择村民、村组干部担任监测员,并在汛期前签订安全责任书。毛庆发不仅是村里的支书,在洪水季节他也是村里的一名地灾监测员。
沿着湿滑的路面,记者跟随毛庆发一同前往地灾隐患点了解情况。“这个点是6月16日才发现的新隐患点,前两天发生了些垮塌,方量根据监测有1200多立方。”一路上毛庆发介绍起了地灾监测点的情况。
20分钟后,记者一行来到这个地灾隐患点,只见绿荫丛中,山体累计垮塌的泥土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滑坡体,周围已经拉起了60多米长的警戒线。“昨天晚上又有新的塌方,石头都滚到河沟边了。”到达现场后,毛庆发一边记录一边用肉眼测量垮塌方量。
持续的垮塌使整个滑坡方量达到了1200立方,在滑坡体的后面住着村里的27户108人,让毛庆发十分担心。发现险情当天,他就挨家挨户通知了村民注意安全,并且将情况向威州镇进行了汇报。“镇里边也很重视,立即邀请了国土上的专家到村里现场勘测,并拉上了警戒线,要求我们做好观测工作。”毛庆发说。昨晚的降雨,毛庆发没有睡踏实,半夜起来打着手电在离滑坡体最近的公路旁听是否有塌方体垮塌的声响。
在观测点做了详细的记录后,毛庆发在山体周边又发现了一处新增的一个小裂缝,随即他从兜里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张,在滑坡体的缝隙上将白纸铺平压紧。“这是最简单了解山体是否滑坡的一种方法,只要是发现纸张撕裂或者滑落就表示山体在移动。”毛庆发胸有成竹地说。
在做好了监测点的监测情况后,毛庆发又准备去看村里的水库。“昨晚雨水大,水库里的水已经溢出,比平时大了许多。”做好了登记后,毛庆发准备将情况向镇里报告。
进入汛期后,毛庆发每天早中晚都要到监测点查看并作好巡查记录,有新的情况,及时汇报。如果遇到危险,就吹响口哨向村民报警撤离。
忙完了手里的工作,毛庆发依然没有闲住,他要去看一下27户村民的避灾路线是否通畅,还要提醒村民再次注意安全,听见村里的避灾信号要及时撤离。
茨里村是汶川县威州镇一个小村庄,村子的最下边就是镇里的南桥社区,紧邻县城,一旦村里发生山体垮塌,堵塞了水库里正常的泄洪通道,将会造成堰塞湖,对下游的村子和整个县城都会构成不小的威胁。作为地灾监测点的监测员,毛庆发的工作变得极为重要。
像毛庆发一样,南桥社区的彭蜀蓉这两天没有闲着,正在将社区印制的明白卡发到南沟22户社区居民手中。明白卡上标明了监测员联系电话和避灾逃生线路。
彭蜀蓉是南桥社区居民,同时她也是负责县城南沟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员。“我们南沟是一条泥石流老沟,上面连接着茨里村,两边的山离得特别近,地震后山体都被震松了,一到雨季,很容易出现滚石和滑坡。”彭蜀蓉说。“我监测的主要是南沟内水位的变化,一旦发现水流上涨到离沟面一米的位置就必须要让沟内22户居民向两边山上撤离。”多年从事监测工作让彭蜀蓉对当地的地势和每家居民情况十分熟悉。
从事监测工作以来,一到雨季彭蜀蓉就一刻也不踏实,下雨天每晚都会起来数次查看水情,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早晚都要向政府报平安。“干这个工作不仅要对22户居民负责,下面还有一个学校和县城,只要做好了自己的监测工作,及时将沟内的信息传递出去,就可以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彭蜀蓉说。彭蜀蓉监测的范围是南沟泥石流监测的最后一道关口,从茨里村到南沟整条泥石流沟,共设有4个监测员,只要是上游发现险情,大家都要第一时间层层上报,按照威州镇制定应急预案开始疏散转移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雨季来临,汶川县已经在全县1060处地灾隐患点上配备了725名地灾监测员,他们,筑起了汛期汶川第一道安全屏障!
新闻推荐
■伍排勇康建禹记者郭子琦袁娜进入汛期以来,汶川县未雨绸缪,提前准备,精心部署,一大批先进监测设备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全县防灾避险能力,确保今年汛期安全度汛。“这套视频监测系统监测功能正常,一旦...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