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倩倩本报通讯员王培培
“打赢扶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是关键。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而作为最能直接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
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德州市采取一系列措施,让更多贫困学子用技能带动家庭脱贫。
教好一个学生,带富一个家庭
“我们有出息,父母就有希望。我们愿用技能拼出一片天地,帮家庭脱贫致富。”在5月24日举办的德州市“职教扶贫携手圆梦”公益活动暨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第二届“励志班”开班仪式上,学生代表赵珊珊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一直以来,我们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龙头,德州交专开设‘励志班\’,开创了德州市技能扶贫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说,开设“励志班”,提高了职教扶贫的精度和力度,让更多贫困孩子通过技能成才,带动家庭脱贫。
这一点,该校校长魏荣庆深有体会:“教育是最有效的扶贫,职业教育是最直接的扶贫,‘职教兴业,教育报国,教好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是我校建校30多年来的办学目标。 ”
去年,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首届“励志班”成立后,学校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免学费、住宿费,免费发放被褥、校服等生活用品,每人每月补助500元生活费,帮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这里,我变得自信、阳光,掌握了技能,收获了成长。”首届“励志班”学生赵雅帅告诉记者。
强化“造血功能”
今年21岁的付祥学在济南一家3S汽修店工作,是一名出色的“汽车医生”,这个肯吃苦的农村孩子,靠技能在城里闯出了一片天地。“再攒上两年钱,积累一些经验,我就能自己开一家汽修店了。 ”说起未来,付祥学信心满满。
职教扶贫不仅给贫困家庭“输血”,更是在强化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石玉亮是汶川大地震后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救助的一名北川学子。毕业6年后,他返乡创业创办川荣农场,带动乡亲一起脱贫致富。“职业教育让我们这些贫困的农家子弟掌握技能、走向富裕,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石玉亮说。
德州市通过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以市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在征求学生就学意愿的基础上,实施“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精准脱贫”,引导他们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就读专业,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
发展职业教育,助力***
学生掌握真本领、好就业,才能真正依靠就业脱贫,因此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职教扶贫的效果。据悉,德州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甚至出现供不应求、几个单位争抢的情况。
学生受欢迎,得益于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切合。为给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与产业建设工作同步提升、协同发展,德州市各职业院校“各显神通”: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山东博尔特电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电梯学校,建成后每年可为社会输送中高端电梯技能型专门人才1500人;武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服装厂、餐饮公司、汽修厂等“搬”进学校;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出“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
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水平,解决了大批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产教融合的新探索。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德州市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通过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加强了与京津冀地区的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天津造船厂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正成长为区域性职业技能人才聚集地和职业教育高地。“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会继续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兜底工作,不断完善特殊群体的支持保障体系。 ”张书鹏表示,市教育系统将继续围绕创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建设京津冀优质劳动力输送基地的目标,加强中职学校优质品牌专业建设,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贯彻落实好《德州市行业扶贫方案》《德州教育扶贫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实施好教育扶贫重点工程,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实现人生梦想。
新闻推荐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这几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小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