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
——利州区民族小学积极创建美丽乡村学校发展纪实
刘小贯记者汪江婷
利州区民族小学始建于1953年。学校位于龙潭乡界牌村二组,背倚南山,绿荫环绕,是一所全员寄宿制农村小学。六十载锐意发展,六十载求实创新,该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执着奋进,以办成“优质、特色”的美丽乡村学校为目标,不断探索发展之路,凭着诚心和质量赢得了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求学的乐园、成才的摇篮。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得到爱心人士北京歌亮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顺亮爱心捐资372万元,新建两栋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食堂宿舍综合楼。2016年,歌亮传媒有限公司又捐赠价值近15万元的LED户外彩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这也更加激励全体师生奋发有为,不断前行。
学校教师团队怀揣教育梦想,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在挚爱的校园辛勤耕耘,快乐育人,收获精彩。近年来,学校多次获得年度目标考核同类学校一等奖,并先后被评为区教育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顺利通过利州区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级验收;学校多名教师先后获得市区“优秀”荣誉;师生竞技比赛、作品展览、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受到了社会、家长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一项项荣誉,记载着利州区民族小学发展的历程,更激励该校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质量立校树新风精细管理造就精品化学校
“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校长贯开斌说道。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在教学上加大投入,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上坚持以研促教,在常规管理上做细做实,逐渐让学校从“小规模”向“精品化”转变。
只有严格管理,才能打造名校。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方面,学校负责人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高尚的人格感召人。近几年的寒暑假,该校加强食堂和幼儿园改造、师生饮用水工程建设、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温馨的“第二家园”。
学校班子深入课堂关注教学动态,深入教育科研改革。在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校教师说课听课已蔚然成风,教研教改也更有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该校制定了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备课、授课、辅导、作业、考核、评价等基本环节层层把关,不断规范和优化教学流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师爱的深层理解,引导教师尊重、信任、包容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积极和家长委员会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实行班级考核制度,督促学生学习提升。在卫生方面,每周三开展宿舍卫生大检查,每周四教室卫生大检查,并进行评比,由教务处和卫生部共同完成,一月一个综合大评比,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爱心育人促发展奠定学生幸福成长基石
“爸、妈我们学校营养餐可丰盛了,中午三荤三素外,晚上还有点心。星期一有牛奶,星期二有鸡蛋,星期三有包子……现在我的身体越来越棒了!”在学校亲情话吧内,留守学生范佳怡开心地告诉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自己幸福的校园生活。
该校是一所全员寄宿制农村小学。学校最小有2岁多的幼儿,大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教师凭着对教育的挚爱之心,用爱育人,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的时候,范永兰老师就要起床,轻轻叫醒身旁熟睡的幼儿,帮他们洗脸、梳头。教室里教孩子们学习,课外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督促孩子们吃饭、喝水,深夜给他们盖被子,有时还要帮他们换洗脏了的衣裤。
该校教师人人都像范永兰一样,时时关注孩子们身心成长,孩子们快乐时,调皮时,生病时,都在他们身边。学生们称呼他们为“妈妈、爸爸”。
在灾后重建中得到爱心人士赵顺亮先生爱心捐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该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硬化操场,改造食堂、饮水等附属设施,完成热水澡工程,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还配置了各类教学仪器和设施设备,组建了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电子琴室。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2015年,学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学校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办学条件得以彻底改善,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幸福与喜悦,获得智慧和成长。
教学创新提绩效打造乡村特色学校
2015年12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在利州区召开。利州区民族小学作为年会的现场参观点之一。
参观中,全国各地专家对该校小而美的校园环境,精细化管理,兴趣特色活动等纷纷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该校依托微型学校发展联盟提升教育质量,通过网络cc课堂,一方面解决艺体师资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室内就能够享受到上海等地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教育教学得到持续、全面发展,先后被国家级、省市级媒体争相报道,省内外参观团多次考察学习……这只是该校借助微型学校发展联盟破解发展难题的一个缩影。
一所农村学校要发展壮大,并成为当地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必须创出特色。为提高课堂40分钟效益,该校以生本教育、陶行知教育理念为抓手,凭借行知共同体、南鹰教育集团资源优势,通过教研交流、成果展示,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结合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和实施以“1+5”为主导的生本教育改革要求,开展以提升教师为重点的生本研修,构建学校生本教育改革核心团队;落实“前置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激励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本课堂理念,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不断加强体育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采取送培“兼职教师”办法,缓解体育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开设独轮车、口风琴、架子鼓、鼓号队、版画及球类等各类课外兴趣小组,认真开展“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活动,积极推进体育艺术教育“2+1”项目的实施。学生积极性高,学校每年参加市、区运动会及艺术节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既丰富了寄宿制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还培养了学生阳光、自信的气质,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儿童对体育艺术教育的渴求。
贯开斌表示,全校师生将秉承“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爱生乐学、勤研善创”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励志笃行”的学风,朝着“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功,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目标,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奋进,让这朵美丽的乡村学校特色之花绚丽绽放。
新闻推荐
探索广元“城市双修”实现宜居“绿色梦”“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分享”分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周小丁)13日,2017年“低碳发展与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中国·广元)国际论坛”之“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分享”分论坛举行。八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主题报告。市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冯安富...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