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富 记者 王望
“今天村上集体分红,每人能拿到分红1200元。为帮扶照顾贫困户,我们每年每户能多分500元,除此以外每年每户还能领到300元电费补助。”汶川县漩口镇响黄沟村贫困户刘平远在养猪场分红现场告诉记者,现在党的政策好,即使自己腿有残疾,劳力有限,但在政府的帮助下,自家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好了。
位于汶川县漩口镇的响黄沟村海拔1100米,村民以外出务工、运输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现有村民71户、197人,贫困户3户、7人。全村震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缺乏集体产业,经济发展低缓,近年来,在***带动下,全村重新定位发展,积极开创集体产业。
“你现在看到这个养殖场,总投资200余万元,占地面积7.7亩,有两栋猪舍,每栋1500平方米,全部实行现代化养殖。每年能够出栏生猪两批次,每次出栏1300头左右。”该村村支部书记王良红告诉记者,响黄沟村是地震后的搬迁村,全村没有集体产业。为破解该村产业发展瓶颈,拓宽百姓致富渠道,汶川县党委、政府积极协调项目和资金,在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的积极努力下,于2011年建立起了眼前这个生猪养殖基地。
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经多方考察,在政府与帮扶企业的共同扶助下,响黄沟村修建了一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共有自动恒温自动送料标准化猪舍2栋,32间猪圈,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养殖场饲料全部采用自动投放,只要保证饲料仓有饲料就行,只需要通过几个按钮,便能把饲料按时按量发放给每头生猪。”猪场管理员告诉记者,养殖场安装了自动恒温、恒湿装置,通过地暖、水帘等设施就能够为生猪营造最为合适的环境,从而达到最好的生猪育肥效果。
同时,为了保持干净卫生的环境,养殖场地面设计为斜坡,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冲洗,便能维持室内卫生。而且汇集到化粪池的生猪排泄物并不会被浪费,会被当成肥料进行二次利用。
“以前村里没有集体产业,村民只有到附近的厂里打工,勉强维持家里的开销,如果家里有学生读书,那经济负担就更重了。”村支部书记王良红告诉记者,随着生猪养殖基地的建立,村上还成立了鑫益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养猪场年均总收入能达到30余万元,村民每年每人可得分红1200余元,成为村民增收的一大途径,更增强了村中贫困户脱贫的信心。
据了解,汶川漩口镇鑫益生猪专业养殖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与正大集团公司合作,正大公司出猪仔、饲料、技术,村集体负责养猪场日常管理,提供基础设置保障,从中赚取劳务费用——从猪仔进场到商品猪出栏计算,每公斤可赚取0.8元费用,当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时,每头猪有10元奖励,肉料比控制在2.62以内时,每头猪有10元奖励。此外,双方合作绩效,每头猪有10元奖励。这样算下来,每年合作社能有20多万元纯收入,属于零风险合作。
王良红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我们村有71户、197人。养猪场年总收入达20余万元,扣除公共积累资金3万元,每人每年能从集体猪场得到红利现金1200元左右。”
“虽然现在收入少了点,但是实践证明了这是一条让村民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只是目前发展时间短,规模不够大。”作为村支书,王良红时时都想着如何将养殖场的规模继续扩大,让效益翻翻,从而真正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为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村中还积极探索养猪场粪污治理新模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猪——沼——果”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成立了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今年,经全村村民共同努力,已发展种植魔芋200余亩,预计收入近百万,这又将成为大家增收致富路上的一大信心产业。
凝聚集体力量、集体信心,汶川漩口镇响黄沟村未来的日子蒸蒸日上。
新闻推荐
持续发展,须以责任为本;基业长青,当以民生为念。中国人寿坚守“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责任理念,服务国家大局,做好保险扶贫,改善民生福祉,在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的进程中动力充盈、行稳致远。2016年...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