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路意
8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了集邮爱好者伊林的集邮工作室,一枚枚珍贵的邮票镶嵌在样式各异的装饰盒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题,通过介绍,记者仿佛在透过时空亲历40年来周村大地上发生过的重要时刻。
伊林出生于1976年,现在是催化剂厂的一名职工。他给记者介绍的第一套邮票是1978年国家邮电部发行的特种邮票——《发展中的石油工作》。记者看到,六枚邮票左三枚右三枚整齐排列着,有海洋石油勘测、输油管道组装等场景,其中5枚面值8分,1枚面值20分。
“七八十年代,咱周村的化工产业已颇具规模,但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丝绸产业。而今,化工成了周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伊林说,“当年的事我也没经历,是参加工作后听老师傅们讲的。”
记者仔细欣赏着这套邮票,透过一条条管道、一根根烟囱和工人辛勤劳动的场景,记者感到,这套邮票上的场景虽然不在周村,却从侧面反映出周村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富裕。
接下来的一套,是纪念周村开埠100周年个性化邮票,四种图案,每种四枚,横四纵四排列。看着其中一枚纺织大厦的邮票,记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记忆中,纺织大厦顶层的大钟每到整点就会报时。当音乐伴着钟声响起的时候,楼下都会聚集许多市民仰头注视倾听。钟声消逝,仍不满足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一小时一小时地等……而在等待的人群里,有过伊林,也有过记者。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纺织大厦始建于1988年5月,1990年年中投入使用,主体建筑14层,总高70.6米,是当时全市最高的建筑。纺织大厦的建设,拓宽了百姓视野,丰富了百姓生活。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席卷中国,148医院选派医务人员赴北京“非典”定点医院小汤山医院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伊林的收藏品中也有关于这段记忆的见证。记者看到,一个信封上贴着印有SARS标志的邮票,并盖上了邮戳,显然这是一个已经使用过的信封。
在信封上,盖有“邮件已消毒”的红戳。“别小看这个红戳,如果这封信没有经过消毒,且被‘非典\’病人碰触过的话,那么所有接触信件的人都可能会被病毒感染。”伊林告诉记者。
看到邮票和信封,记者立刻感受到了在救援一线的危险和恐慌。148医院的大夫们不畏艰难、深入险地,展现了治病救人的大无畏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另一组邮票也彰显了周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十年前,汶川大地震摇碎了无数家庭的幸福之梦。十年间,无数华夏同胞向震区伸出了援手,其中不乏周村人的身影。
“7月中旬,我们80多人再次来到了北川县香泉乡小学,为孩子们送去各种物资,更为他们送去生活的希望。”伊林边说边为记者拿出了抗震救灾十周年的纪念邮票和信封。
在邮票上记者看到,“齐心协力抗震救灾”八个字在爱心的映衬下,被一双有力的手稳稳托起,而这双手体现的就是周村精神和周村担当。
采访即将结束时,伊林表示,他目前的任务是收集整理“非遗”邮票、信封、明信片,并通过它们推广传播周村文化。临别前,记者再次怀揣敬意,郑重其事地欣赏了这几套饱含深意的邮票,因为它们见证了周村老百姓的经济生活,更传承了周村文化,彰显了周村担当。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十年弹指一挥间,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盛况仿佛犹在眼前,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像踩着十年前那...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