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会定时给自己种的花浇浇水
○每当想孩子的时候,就看看相框里的照片
○兴致所至时,牛老就会写上一段游记
○展示儿子带来的礼品□陈振 本刊记者 赵杰 陈强 文/图
说起长临河镇年近8旬的牛守均老人,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在1980年代家里经济困难、孩子众多的情况下,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读书才能自强的他省吃俭用,克服饥一顿饱一顿的困难生活,坚持让5个子女上学,并最终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
幼读私塾让其认识读书的重要
日前,在长临河镇东红村牛守均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老人。虽然今年已经79岁高龄了,但他仍然思维清晰,嗓音洪亮,举手投足间显得十分有精神。
据了解,牛守均从小在东红村长大,解放后,十几岁的他被家人送到私塾读了四五年的书,“因为那时候家里很穷,所以我爹妈、哥哥和姐姐都没读过一天书,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家人就希望我能在私塾多读点书,多认识一些字。”
在私塾学习的日子里,年少的他开始接触书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那时候的私塾不分班级,所有人都在一起上课,多大的都有。尤其是先生每天讲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我是最喜欢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牛守均开始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暗自告诉自己,将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没有文化。
为了养家起早摸黑忙得不停歇
1961年经人介绍,走出私塾,年仅25岁的牛守均便与家住新二村、现在的老伴黎帮银走上了婚姻的殿堂。随后的两年,大儿子和二儿子相继出生了,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牛守均便开始起早摸黑地在生产队里上工,忙着挣工分。“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是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因为那时候正赶上全国三年大饥荒,每天吃不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了不让孩子饿着,牛守均夫妻俩经常是饿着肚子去大队上班,“再苦不能苦孩子啊。”
随后的几年,随着三儿子以及两个女儿的降临,家里的生活就显得更困难了,“不但一天三餐的温饱不能得到保证,就连睡觉都是个问题,每天我们一家7口人就住在一间用土担起来的土屋里,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挤在一起的,连正常的翻身都很困难。”说起过去的那段艰难岁月,牛守均是唏嘘不已。
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除了每天正常地到生产队上工外,牛守均夫妻俩还在家里养了两头猪。“因为那时候孩子多,粮食根本不够吃,更不用说肉了,所以我们就用养的猪到生产队来换取粮食。”为此,每天牛守均是起早摸黑地忙碌着,“基本天不亮就要起床赶去上工,中午下工后还得紧赶慢赶地回来做中饭,有时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省吃俭用供俩儿子考上了大学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牛守均便开始经常告诉他们读书的重要性,并向他们灌输读书自强的理念。“我总是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自强,无论你有多笨,但是只要你喜欢学习、想学习,我就会供。”其间为了供5个孩子读上书,牛守均平时是省吃俭用,除了在村里做一名会计外,还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鞋垫、鞭炮、刷红纸等活计,为孩子筹集学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牛守均循循善诱的教导下,孩子们也交上一份令他满意和自豪的答卷。
“我的5个子女,有两个是大学毕业,一个是高中毕业,另外两个是小学毕业,这在我们村可是屈指可数的。”谈到自己的子女,牛守均眼中放出了光彩。“其中我的大儿子今年已经54岁了,他是1982年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现在在合肥十中当老师。今年53岁的二儿子是1985年考上的安徽医学学校,后再通过自修考上了南京医药学院,目前任职于市里的社会主义学院。三儿子是高中毕业,四女儿和五女儿也都是小学毕业,虽然他们没能考上大学,现在生活得都不错。”
老有所乐过起了颐养天年的生活
近些年,随着孩子们相继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日子,年逾古稀的牛守均也是在家过起了颐养天年的生活,“毕竟孩子们都已成人了,心里就没有什么负担了,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养养花、做做饭、找朋友聊聊天,有时兴致来了练练字、写写游记。而懂事的孩子们也经常回家看望我,每次回家儿子们就会给我带上几瓶好酒,女儿们则会给我置办几件新衣服。”说着,牛老还向记者展示了子女们给他送来的茅台酒和新衣服。
“我觉得孩子学习全凭自觉,不能强迫他,更不能像现在很多家长似的,给孩子压力。”问及教育子女的方法时,牛守均坦言道,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是学习完全要凭孩子们自己喜欢。“我三儿子连续参加了3年高考,当时都想放弃了,但是我告诉他,‘孩子,你自己看,你喜欢的话就不要放弃,要坚持\’虽然最终他没有考上大学,但是毕竟只要努力过就没有遗憾了。”
新闻推荐
○两新组织党员接受红色教育 ○两新组织“两学一做”学教活动动员 ○两新组织党员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非公企业党员唱红歌庆七一□常青 本刊记者 李丽娟 &n...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