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汪国梁
9月1日起,《安徽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将正式施行。 8月30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民政厅、省政府法制办有关负责人对《办法》作出了深入解读。
问:为什么要出台《办法》?
答: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采取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举措加强救助管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不断加强救助场所基础设施、救助专业人才队伍和救助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在主动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教育矫治、返乡救助、临时安置以及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等方面切实履行了救急难、兜底线的职能,保障了这类特殊群体的权益。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维护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美好安徽”建设的民生底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同时也适应新形势对救助管理工作带来的转变,安徽省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制定这样一部《办法》,既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十多年来安徽省救助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升华。 《办法》既保持了安徽省救助管理制度的政策延续性,又关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性,为健全完善安徽省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遵循。
问:《办法》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规定了哪些救助渠道?
答: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通过自行求助、有关部门发现、社会组织和个人发现三种渠道获得救助服务。流浪乞讨人员可直接向救助管理站求助,也可以向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求助。接到求助的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前往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公安、城市管理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对其中的突发急病人员、危重病人、有明显外伤人员、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应当立即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并告知当地救助管理站。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及时向救助管理站或者有关行政机关报告、或者协助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管理站求助。
问:受助人员能获得多长期限的救助服务,如何帮助无法查明身份信息和家庭住址的受助人员?
答:对年满16周岁、无精神障碍或者智力残疾迹象的受助人员,救助管理站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遇特殊情形,救助管理站可延长救助期限,并报主管的民政部门备案。特殊情形包括等待亲属或所在单位接领的,正在接受治疗的,等待安置的。
对因年老、年幼、残疾和其他特殊原因,无法查明亲属、所在单位、户籍地、住所地的受助人员,由救助管理站的主管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本级政府批准后,送公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分类安置。对其中的未成年人,自安置之日起满6个月仍未查明亲属、户籍地、住所地的,由安置地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办理居住登记,在居住登记地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新闻推荐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明起施行◎ 政府应提供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临时救助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救助
◎ 政府应提供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临时救助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救助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