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浩 柳文 实习生 张陈
快速检测 “过滤”隐患
● “有了你们的检测,我买菜就放心多了。 ”——合肥市民李先生
● “快速检测设备的使用,将改变食品批发市场发现问题难、风险防控难、追溯难的局面。 ”——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副处长宋执勇
清洗取样、滴入试剂、放入仪器检测……10月13日上午9点,合肥市中菜市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检测中心工作人员谢俊岭,对随机收集的30份农产品进行检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依次检测,结果显示,当天抽检的农产品质量合格。
“今年4月,省食药监部门给中菜市配发了两套专业检测设备,提升了我们对农产品的检测力量,为市民‘菜篮子\’把好入口关。”合肥市中菜市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华斌介绍,省食药监局配发的快速检测设备,检测的品种覆盖蔬菜、肉类、水产品等,检测的项目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抗生素等30多个。同时,会将检测数据信息上传省食药监局信息网站,供有关部门监督使用与大数据分析。
今年4月,中菜市曾在例行检测中发现,有一户商家新进的一批咸豆角和大头菜亚硝酸盐指标超标严重,谢俊岭立即将这批问题产品封存,把信息上报到庐阳区食药监局。庐阳区食药监部门核实该产品确实亚硝酸盐超标,予以没收。截至8月底,中菜市共检测食用农产品(食品)11600批次,完成率100%,合格率约99%,下架不合格食用农产品(食品)826斤。
“除了例行检测,检测中心还能进行‘你点我检\’,市民如果对购买的农产品质量不放心,可以申请进行免费检测。 ”谢俊岭介绍。 10月12日上午,市民李先生拎着两袋蔬菜来到中菜市检测室,希望谢俊岭帮他检测刚买的小青菜和大白菜。谢俊岭接过李先生的菜,登记了检测的产品、摊位号及检测项目,随后掰下几片菜叶作为检测样本,抽取样品,分别滴入试剂进行检测。 15分钟后,检测结果出炉,显示全部合格。“有了你们的检测,我买菜就放心多了。 ”李先生拿着检测报告单乐呵呵地说。
“不仅中菜市,今后在省内任何一个大型农贸市场都能进行快速检测。”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副处长宋执勇表示,省政府已经把食品快速检验纳入了民生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提供1亿元资金支持,在全省现有的800多家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和1000多家社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快速检测室,构建食品安全初级“过滤网”。 “将改变食品批发市场发现问题难、风险防控难、追溯难的局面,食用农产品经过快速检测,初级‘过滤\’,保障老百姓买到放心的食品。 ”宋执勇说。
严格准入 防范风险
● “没有产地信息,蔬菜无法进场,更无法交易。 ”——安徽百大农产品检测科技中心负责人黄兴龙
● “管住市场,就牵住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牛鼻子\’。 ”——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处相关负责人
10月13日中午,周谷堆市场蔬菜区交易开市,各个铺位的商贩开始忙碌,运菜的货车川流不息进出市场。在蔬菜区的入口处,批发商梅章平拉着一车香葱、大葱、西红柿等准备进场,他将一卡通交给地磅值班员,然后一一上报蔬菜的重量、产地信息,在他上报的同时,值班员仔细比对了蔬菜的产地证明,然后一一记录入卡。
“没有产地信息,蔬菜无法进场,更无法交易。 ”安徽百大农产品检测科技中心负责人黄兴龙告诉记者,根据商务部门要求,市场建成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买卖双方持卡交易,卡片既是储值卡,又记录交易信息,形成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追溯链条。
“管住市场,就牵住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牛鼻子\’。 ”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8月,省食药监局印发《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全省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集中交易市场和商场、超市、便利店等销售的果蔬类、水产品类、肉类等食用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集中交易市场,市场开办者必须查验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对未能提供的入场销售者,须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检验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小贩网商 难以监管
● “食品安全监管一直存在的瓶颈就是小商小贩。”——合肥市中菜市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华斌
● “很多微商零门槛就能销售食品,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中科大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周兴国
10月10日下午6点多,合肥市民刘女士下班来到繁昌路菜市场买菜。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提着一篮鸡蛋在菜场门口售卖,她向刘女士介绍说是新鲜的土鸡蛋,由于天色已黑,刘女士匆忙买了20多个鸡蛋。回家后,刘女士发现竟有两个臭鸡蛋,她想去找卖家理论,可是卖家已没有了踪影。
“食品安全监管一直存在的瓶颈就是小商小贩。 ”刘华斌表示,在传统菜市场的外围都会有许多流动的小商小贩,正规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是有质量管理体系监管的,而零散的小商小贩不在规定经营范围内,卖的商品干不干净、原料安不安全难以辨别,质量很难保证。
针对小商小贩监管难题,宋执勇告诉记者,《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
除了小摊小贩,新兴的网店、微商卖菜也成为食品安全的新热点。日前,合肥市民吴女士经人介绍,关注了一个网名叫“郭某某”的微信号,随后,郭某某发来几张苹果树和成熟苹果的照片,声称自己正在销售自家生产的苹果,绿色无农残。吴女士询问对方有无相应的检测报告,郭某某坦言只是自产自销,并没有到农业部门去检测过。吴女士表示,网上购买的果蔬容易出现实际送到的商品与网上图片不一致的情况,买家在收货后只能依靠简单的眼观、手摸、鼻嗅、品尝等方式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对于蔬菜是否存在农药残留、生肉是否存在瘦肉精等问题,很难判断。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销售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许可,很多微商零门槛就能销售食品,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中科大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周兴国表示,农产品生产者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没有准入条件地开网店,无法保证销售食品的安全。周兴国建议,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成立专门机构监管网络食品销售,保障网销食品安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孙言梅“依据蚌埠市社保补贴相关政策,我们前不久刚获得了政府提供的1万多元新员工社保补贴。对于我们这个月营业额仅2万元左右的小公司来说,政府的补贴政策非常给力。”10月9日,蚌埠启...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