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徽商大会中,众多高科技特色品牌产品亮相。本报记者王从启/摄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安徽发展将跃上新的台阶,踏上新的征程。回顾过去,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安徽紧紧围绕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握大势,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克难制胜,经历了应对金融危机、化解“三期叠加”的砥砺奋战,展开了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
数字会说话:人民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这个月的10日,2016年度合肥市市区户籍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家庭选房公开摇号。1776户家庭申请实物配租,而合肥市提供摇号的房源非常充足,共计1956套。这意味着,只要对户型、地点满意,申请家庭100%中签,年底前都将能住上新房。
“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其所。”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强省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10.8%,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4.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3.4%。全省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整体进入长三角经济区,联动发展、协同共进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五年来,安徽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五年时间里,安徽民生保障力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入选“中国好人榜”总数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迈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步伐。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覆盖率提高到85%,学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均衡发展及信息化位居全国前列。城镇新增就业327.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4.7万人。
民生工程拓展提升,在全国率先一揽子解决“老字号”、以船为家渔民等群体生活问题,完成215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460万人脱贫,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创新是引擎:高新企业5年添1800多家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一直瞄准“中科智城、江淮硅谷”的目标定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指标突飞猛进。目前园区内集聚各类企业1150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0家。今年5月,合肥高新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比中,排名全国第7位。区内平均每25家企业就有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3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知识产权授权数量等双创指标均领先。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而合肥高新区的发展只是安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成为安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数据显示,5年来,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由2011年的8330.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5313.8亿元,增加值由2142.7亿元增长至3680.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313家增加至3157家,居全国第8位;“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9位,位居中部省份第一。
“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徽省又做出推动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的重大部署,启动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合芜蚌示范区建设,标志着安徽的创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近些年,安徽紧紧围绕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这个目标,积极下好创新棋,加快推动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先后推进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要创新平台陆续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不断增加,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把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省上下重创新、谋创新、抓创新的氛围愈加浓厚。目前,全省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总数达到143家,建成院士工作站114家。
转型促发展:今年技改已投4000亿元
安徽华光集团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玻璃板,刚刚获得安徽省省级新品的认定,也正是这款产品,将华光集团从破产倒闭的边缘拉到了转型发展的路上来。
华光集团今年上半年研发成功的这款薄膜太阳能玻璃板,耐温性比普通玻璃板高出30到50度,硬度和抗压强度都有明显增高,它的量产成功打破了国内同一类型玻璃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但在此之前,华光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常规的平板玻璃生产上,由于这种产品在全国生产中严重过剩,这条企业生产线被国家列入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行列。
“当时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安徽华光玻璃集团副总工程师余家红告诉记者,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华光集团在产能调整中,经过30多次配方调整和实验,在今年3月份成功生产出了通透性、厚薄度和平整差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
在去产能中推进产业升级,这是安徽近年来推进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今年前8个月全省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4000亿元左右,使得3000项重点技改项目得到稳步推进。全省39个工业大类中,不仅有半数以上工业利润保持增长,钢铁煤炭产业也实现扭亏为盈,还有一大批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在以技术改造盘活存量的同时,安徽还聚焦战略新型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做优增量。合肥市的电子新兴产业已经集聚了以京东方、联宝等为龙头的360家关联企业。产业联动、上下游协调合作,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如今,电子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合肥又一张“优质名片”。
聚焦建设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重要的产业工程,实施重大的产业发展专项。今年以来,安徽加大了对“大新专”项目和一批国家重点建设专项基金项目的谋划和推进力度。截至7月底,全省重点项目已经完成投资近700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近70%,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全年计划的项目达到1251个,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省发改委重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 本报记者杨俊
新闻推荐
“六城同创”打造大美宣城宣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首轮测评全省第一,同时推进涉及环保、森林、旅游、卫生等多项创建
宣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首轮测评全省第一,同时推进涉及环保、森林、旅游、卫生等多项创建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