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怀 王斌 王业春
技能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据调查,“十二五”以来,安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先后实施了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劳动者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400多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0多万人,占比27%以上。近五年全省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各界输送毕业生约270万人,其中为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快速发展行业培养近200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面向新型农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转岗人员和复退军人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近500多万人次。广大技能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带徒传技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调查也显示,技能人才总体短缺与培养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增速缓慢。截至2015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占全省城镇就业人员的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高技能人才年均增长8%,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而安徽省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据调查,2015年下半年企业用工近60%的企业最缺技工,环比上升3.4个百分点。二是当前职教体系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主要是职教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产、二产专业比重偏低,三产比重偏高,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较少,仅占全部专业的15%左右;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不均衡;职教师资力量和实训平台相对短缺;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机制不完善。三是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社会对技能人才的价值评价存在错位,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许多技能人才得不到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技能人才本地待遇偏低,造成人才外流较为普遍;技能人才培养的生源素质较低,成长通道不畅等。
为补此“短板”,应在转变观念和完善政策机制两方面加强突破,着力优化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1.推动人才观念转变,积极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核心内涵在于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安徽省要打造“技工大省”,必须加快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务实创新的氛围。一是积极推动人才观念转变。加强改革和宣传,畅通技能人才流动和上升通道,在制度和社会层面大力营造技能人才受人敬重、体面工作的氛围。二是强化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引导。将“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级各部门加强对技能人才培育发展的重视力度。三是多渠道加强技能人才激励和表彰。进一步提升安徽省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办赛水平,加大对获奖者的物质奖励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实施“千名技能大师”“万名行业技能带头人才”计划,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杰出贡献技能人才等一系列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对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励,大力推广“首席技师制”。
2.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提升职教质量。
一是加快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职能分工,推动职教院校和技工院校兼并重组,实现教育资源融合互通、招生升学等管理体制接轨;强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思路,继续完善以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扩大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规模,探索开展高职注册制入学试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四年制职业教育试点,不断拓宽职教学生的上升通道,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优化职教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每年对职教院校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推动专业细化,增加紧缺性专业建设力度,积极开设特色专业。三是务实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推动全省普遍开展“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实施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产教研训合作等;推动有条件的技工院校与产业性质类似的多家大型骨干企业组建技工教育校企联盟。
3.突出职教实训能力建设,积极开展职教区域和国际合作。一是壮大省市公共实训平台。加快建设一批融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鉴定于一体,集中小学职业体验、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和终身教育于一身的实训平台,切实提升技能教育实操能力。二是拓展职教毕业生实操渠道。研究出台政策鼓励市县政府向企业购买实习岗位,并由政府购买职教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伤意外保险,解决技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难题;大力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三是加强区域交流和国际合作。强化长三角地区职教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学标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等高对接,探索实施长三角师资交流计划,共建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技能人才信息库;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着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推动开展国际认证、标准互认;加强职教人才海外培训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4.畅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一是加强和完善职业技能认定工作。推动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评机制,扩大自评企业范围,让更多的企业自行评定职工技能等级,并给予相应待遇。二是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力度。推动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者终身培训教育制度,给职工更多的获得职业技能提升的机会;定期组织高端技能人才赴海外培训。三是完善企业技能型员工职业晋升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津贴或实行年薪制,引导企业畅通技能人才进入高级管理岗位的上升通道;强化技能人才职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5.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继续加大对公办技能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能力建设;结合省“4105”调转促行动计划,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二是创新多元化职教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职教办学方式,推动各类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职教培训活动,支持各类职教机构利用外资合作办学。三是注重职教投入效率提升。加强对有政府投入的职教院校办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实施政府投入力度与职教培训效率挂钩,探索政府购买职教服务新模式,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优秀职教机构集聚。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慧慧)记者11月10日从省卫计委获悉,《安徽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征求意见稿对医患双方的行为、医患纠纷的处理程序作出规定,并对易导致纠纷的行为划下“红...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