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明演示常用绳结打法。(受访者供图)
小到一个物件、大到机器设备,都离不开工匠们的精心制作与打磨。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工匠:他们或许鲜为人知,却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做到了极致。这其中,有一线公交车维修人员,有游走在高压电线间的银线卫士,有精心制作羽扇的非遗传人,还有与白酒打交道的品酒大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坚持;跟自己较劲,只为做到最好——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他们的工匠精神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游走高压线间,守卫万家灯火
炎炎夏日,当我们躲在室内吹着空调还喊热的时候,他可能正在五十米高空,穿着厚厚的屏蔽服,带电行走于高压输电线路间。二十年来,孙建明从一个普通的线路工成长为带电作业的专家里手,2006年至今一直被安徽省电力公司聘为首席技师,多次代表公司参加系统内外的技能大赛并取得佳绩,被评为“合肥市技能大师”。可以说,正是孙建明和他的同事们在高压输电线路间无数次带电作业,才保证了城市的万家灯火。
→孙建明正在进行高空作业。(受访者供图)
寒冬作业都要“蒸桑拿”
攀登高压杆塔构架时,人体的静电感应是很强的,为防止人体受电场及电磁波的影响,一定要穿全套屏蔽服作业。不过,这种屏蔽服穿起来可不是好受的,尤其是在酷暑下的高空。
孙建明拿着一套平日里他再熟悉不过的工作服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这种屏蔽服是用金属丝和纤维混纺织出来的,带电检修人员高空作业时,得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从鞋到袜子到内衣到外套全部都是成套的,而且相互之间都得用特制的金属丝贯穿成一体,这样在人体外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能与高压导线形成一个“等电位”,完成带电检修作业。带电作业的最大好处,就是实现检修过程正常供电,从而减少因停电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居民生活的不便。
但是,这样的衣服穿上身,滋味确实很不好受。“带电作业属于技术工作,每天要穿上这样的衣服,在烈日下奋战几个小时,还要克服精神的高度紧张和手脚的不灵便,一般人根本吃不消。”孙建明告诉记者,穿上屏蔽服快要靠近导线的瞬间,浑身上下的毛发都会竖了起来,部分露在外面的脸庞则有一种爬满蜘蛛的感觉。而且,不仅外面要穿屏蔽服,里面也得穿上特制的阻燃内衣,大夏天,从里到外捂得严严实实,还要爬到四五十米的高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闷得全身难受。有时,大冬天上去作业几个小时,下来都是一身汗。
堪称电力检修“特种兵”
电力系统的检修作业有很多种,要论难度系数和风险系数,最高的就数高压带电检修了,而这一工种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首先得克服恐高心理。
孙建明告诉记者,现在各种抢修作业流程、岗前培训越来越规范,像带电作业这一工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攀登各种类型的铁塔、严格掌握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然后参加国家电网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培训且拿到“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在此之前是不能擅自进行登高作业的。
“不过二十年前还没有这么规范,那时候被选拔进入带电班后,多是靠师带徒的形式来传授技术。”孙建明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登高作业,当时跟在师傅后面,爬上五十米高的高压塔,“师傅在上我在下,爬到一半腿肚子都打抖……”
1995年,在检修班工作了三年的孙建明被调入带电班。“当时公司检修班有5个班组,带电班只有1个班组,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进入带电班的。”可能正是最初就有的这种荣誉感,让孙建明后来在这份工作上一做就是二十年。“我们的工作就像是110、119。”他说,35千伏以上的高压线路就是城市供电“主干道”,一旦发生故障停电,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他们就是电力检修的“特种兵”,必须24小时待命。
如今已是合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工区带电班班长的孙建明,依然还是抢修现场的主力,只是心态与二十年前不太一样,“年轻时更多的是胆子大往前冲,现在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则变得越来越谨慎,带电作业得胆大心细,来不得丝毫马虎。”
“摘风筝的人”可不好当
高压带电检修往往需要在四五十米的高空一待几个小时,对于一般人来说,超过1毫安的电流就存在安全风险,而50万伏超高压线周边电流则能达到30毫安,每次高压带电作业,必须严格检查,再加上作业时耳边嗡嗡作响的电流声……这些都需要克服。
就是这样让人看着都有些不寒而栗的高空带电作业,孙建明和他的团队二十年间从事过近5000次。
对于高压带电检修工来说,检修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去除攀附在高压线缆上的各种异物,比如风筝。
就在前不久一次巡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一个风筝挂在了高压线缆上,长长的风筝线自望江路跨过肥西路,涉及缠绕的线路多达六七条。眼看着风越来越大,若不及时摘除,后果不堪设想。到达现场后,考虑到当时情况复杂,孙建明亲自登上铁塔,他耐着性子在几十米的线路上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一点一点整理,硬是花了近两个小时把这段风筝线清理完。后来仔细一量,这段风筝线居然长达600多米!
类似的事情其实非常多。如今,孙建明所在的班组负责的是全市35千伏至220千伏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线路总长达2046公里。仅就日常巡查来说,孙建明和他的同事们需要一个个杆塔巡视检查,甚至是在荒郊野外一夜夜值守。(下转A05版)
新闻推荐
针对市民热议问题,本报记者专门采访合肥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末班车可否延迟一些,以方便下晚班的乘客?储值票充值起步额度为什么定在元,是不是偏高?昨天的新闻发布会后,很多市民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