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来无事,又来到老朱的增知旧书店,买了一本《民族精神史的书写:乔伊斯与鲁迅短篇小说比较论》。由于生病,老朱近来很少在书店,书店基本上由他爱人来打理。在与老朱爱人的聊天中得知:老朱的第二本书就要出版了,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提起老朱和他的旧书店,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书店离我家很近,作为爱书之人的我没事就喜欢进去看看。增知旧书店很小,如果同时进来三四个人就会显得拥挤,因此老朱大部分时间都会摆张椅子坐在书店门口。店里的几排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旧书,以文史哲之类的书居多,书架上挂着几个老式照相机,店里还摆着一些毛主席像章,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因为书店没有窗户,所以灯始终都开着。书店虽小,但是老朱不像有些小书店和报摊的老板,看你老是翻看他的报刊书籍就会问你要不要,你要说不要,立马就会板起脸:“不要就别翻,翻乱了不好卖。”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老朱的书店经常关门,直到去年4月份的一天我偶然在新闻上看到一则消息,居然是关于老朱和他的旧书店的,原来2013年老朱被确诊为直肠癌,书店开开停停,已经面临关门的危险。后来,书店的一位老主顾在网上发帖介绍了一下增知旧书店和老朱的病情,这就引来很多爱心人士来书店买书。看来这件事的社会影响还不小,老朱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此后我又在新安晚报上看到了关于老朱的报道,说他在安徽图书城签名售书,书名叫作《最后的旧书店》,是老朱这些年来的淘书笔记。这可让我对老朱刮目相看了。我原本以为书店老板是不看书的,他们卖书只是为了赚钱,没想到老朱却是个爱书人。
去年年底,得知老朱要到合肥市图书馆讲演并现场赠书,于是我如期抵达。记得老朱来图书馆的那天下午,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我因为去迟了只好站着。
老朱面朝大家坐着。很久没见到老朱了,他还是老样子,瘦小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戴着眼镜,脸上依然神情严肃。开始,报告厅的大屏幕播放着一些媒体对老朱的采访,包括新闻联播的采访。等视频放完了,工作人员就请老朱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老朱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老朱名叫朱传国,1962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就当了工人,学历虽然不高,但却特别爱看书,自从高中时看了一本外国名著《红与黑》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工作之后的老朱,总是会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很多钱来买书。后来老朱下了岗,左思右想后决定通过卖书来谋生,也算是把工作和爱好统一起来了。早期是摆书摊,每天起早贪黑,吃了很多苦。这样坚持了几年,老朱积累了一些资金和人脉,开了一家旧书店,就是今天小有名气的增知旧书店。
老朱说他生病后本想把书店关了,但由于这是合肥最后一家旧书店了,又因为一位老主顾在网上发帖呼吁大家救救老朱和他的旧书店,这就得到很多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纷纷前来买书。社会上的这些支持和鼓励给了老朱坚持下去的勇气,使他坚定了坚守着合肥旧书店这最后一块阵地的决心。
当老朱把他的人生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后就到了赠书环节,我拿到了老朱的赠书后,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以书会友,其乐融融”几个字。
老朱,作为一个癌症患者,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事迹被新闻联播报道,自己的收书笔记得以整理成书并公开发表,而且他的第二本书也即将出版,这对于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下岗工人来说,对于一个自谋职业的书店老板来说,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他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不悲观,不放弃,努力与命运拼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谛!
新闻推荐
受访者供图)小到一个物件、大到机器设备,都离不开工匠们的精心制作与打磨。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工匠:他们或许鲜为人
孙建明演示常用绳结打法。(受访者供图)小到一个物件、大到机器设备,都离不开工匠们的精心制作与打磨。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工匠:他们或许鲜为人知,却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做到了极致。这其中,有一线公...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