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婕和父亲最大的希望是受助者能够康复。
等了四年,马鞍山90后女孩王雯婕终于等来了“配型成功”的电话。昨日,她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合肥,住进了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二病区造血干细胞专用病房。作为安徽省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11月14日,她的“热血”将给另一个人带来生的希望。
四年前加入骨髓库
11月14日,王雯婕就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了。昨天,她的父亲王强陪她一起来到合肥。王雯婕说,她能够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父亲的影响有关。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献血是2012年,那天是我的生日,是父亲带着我去献血的。”王雯婕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就在那次献血时,她志愿登记进入中华骨髓库。“我父亲是马鞍山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他加入协会近20年,每年都会去捐成分血。”王雯婕告诉记者,父亲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可是一直没有和配型成功,这次自己配型成功了,父亲十分开心。
父亲陪伴做好后勤
眼看没几天就要进行手术了,王雯婕的母亲放心不下,打算在手术当天来合肥照顾女儿。不过王雯婕倒是显得挺放松,她说,对于即将进行的手术,自己一点都不担心。“我之前在网上已经搜了很多资料,刚手术完肯定会对身体有点影响,但是调理一下就能恢复了。”王雯婕说,和自己的身体相比,更重要的是她的这次捐献,能够给别人带来生的希望。
“这几天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女儿不要感冒、不要生病。”王雯婕的父亲王强告诉记者,如果女儿生病会耽误捐献,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被捐献者,“所以我得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希望受助者能康复
王雯婕说,配型成功的概率比较低,2012年加入中华骨髓库后,直到今年四五月份她才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这一等就是四年。
可是,在王雯婕接到第一通电话以后,隔了很久才接到第二通确认的电话。“说实话,这期间我有点担心,害怕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王雯婕告诉记者,直到8月9日通过了高分辨配型,才最终确定匹配成功,“大约是9月底确定了捐献时间,之后我就开始调理身体,吃的方面就注重补铁补血,多喝一点红糖水,多吃红枣。”
从11月9日晚上开始,王雯婕每天早晚都得注射动员剂,“医生说可能会有肌肉酸胀、头晕等症状,但这都是正常反应。”王雯婕说,她经历的这些反应并不算什么,自己最希望的就是接受捐献的患者能够战胜病魔。
陆文静本报记者姚一鸣/文卞世鹏/图
新闻推荐
男子坠桥后不久,几辆警车就赶到现场。“当时我开车沿东至路自北向南行驶,突然前方有东西掉下来,还好我的车速不快,否则非撞上不可。”合肥市民王先生说,他下车查看时,才发现从桥上掉下来的是一名男子,他...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