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李明阳(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国家督学,是由教育部聘任、依法执行教育督导公务的人员,被誉为发现教育问题的“火眼金睛”。在安徽省教育界深耕数十年的李明阳先生被聘为国家督学以来,一直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新安晚报》成了我的‘好朋友\’。”11月2日,李明阳先生见到记者时高兴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新安晚报》的忠实读者。”
从省教育厅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李明阳一直行事低调,11月2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精神矍铄的李先生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一家都是《新安晚报》的忠实读者。”
李先生回忆,二十多年前,《新安晚报》创刊的时候,和省教育厅一样在合肥老城区办公。后来新安改为“晚报早出”,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在橘红色的路灯下,在三孝口的发行站附近就一片热闹,这是一群“新安红马甲”在分发最新的报纸,习惯早起的李先生经常从这些发行员中间穿行而过。黎明前老报馆旁边的这份热闹,也成了周围一景。“可以说那时候,我就与《新安晚报》打交道了。”李先生说。
李先生表示,这么多年来,《新安晚报》给他留下数不清的回忆,“这份报纸上发表过的很多新闻和故事,年轻读者估计不知道,我们不但知道,而且是忘不掉的了。”
“我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非常关心有关教育的各种信息。”李先生说,他发现,《新安晚报》总是能让教育界的声音,通过生动的渠道传播出去,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这很难得,所以我们一家人都看新安晚报,渐渐都成了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李先生说,阅读新安,成了家人以及单位同事的一种习惯。
《新安晚报》创刊20多年来,一批年轻读者渐渐成长起来。“现在我的孩子早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都有孙儿了,现在已经是‘三代同堂\’,都还在看新安。”李先生说到这里,爽朗地大笑起来。
在谈话的始终,李先生一直念念不忘当时报社发行员凌晨起身分送报纸的“街头一景”,也忘不了《新安晚报》记者们凝聚心血写成的一篇篇报道。他认为,这些有价值的报道不同于“拼凑式”的“粗品新闻”,相反,《新安晚报》的报道总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多思考。李先生觉得,《新安晚报》上承载着一份激情和精神,这大概就是这份报纸能够一直能做大做强的“秘诀”。
“作为《新安晚报》的忠实读者,我们盼望新安能不忘初心,也就是坚持“内容为王”,坚持“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的办报宗旨,这样一定能有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李先生说。 朱琴本报记者向凯/文陈群/图
新闻推荐
花钱装个“报警器”家里至今“不通气”安装企业无资质,致蚌埠一小区主燃气立管漏气,三百余户居民无“气”可用
安装企业无资质,致蚌埠一小区主燃气立管漏气,三百余户居民无“气”可用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