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贾学蕊
水,是生命之源。已经变黑变臭的水体如何治理修复?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省政协委员周守标提出,把“生态治水”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理念应用到水体整治中,创新管理,实现长效。
“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些地方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治水,当时看是治好了,但过不了多久,水体又会变黑变臭。 ”在周守标看来,原因在于有的地方把治水当工程做,工程竣工验收后,运营管理撒手不问,有的忽视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治理后仍是“一潭死水”,还有的监管不到位,工艺技术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等问题,都会造成事倍功半。
周守标告诉记者,目前安师大与北师大及芜湖市一家企业合作,将生态理念运用到芜湖市水体治理实践中。他们在治理区域创建水下生物的生存条件,培育水体生物多样性,构建水体生态系统。“与以往一些治水措施相比,生态治水成本较低,成效显著。”周守标委员说,去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环保部等部门及多名水环境专家学者到芜湖实地考察后,对这一治水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治好了水,还要对重点污染源加以拦截清除;连接起治理区域内的沟塘、湖泊等各类水系,形成大流域范围的活水循环,实现‘流水不腐\’。 ”周守标建议,建立城市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开展水体治理时编制一个区域水环境总体治理规划,把污水治理与雨洪管理、景观设计、水利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治理工作的系统性。
新闻推荐
【编者按】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必须下好创新“先手棋”。省政协聚焦“创新”这一关键词,先后组织开展多场协商活动,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推进高...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