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南友谊添砖加瓦。”这是中国援南苏丹医疗队员、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周曙光的心声。
2017年4月30日,35岁的周曙光远赴万里之外的南苏丹共和国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工作中,他时刻将当地病患的诉求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救助。
伴着发电机轰鸣声做手术
南苏丹医疗水平十分落后,周曙光工作的朱巴教学医院常年缺电缺水,每天只能供电2-3小时。为了开展更多的手术,他和队友都是一听到发电机发电的轰鸣声,就赶紧把患者带到手术间,尽快实施手术。
没药没器械是常态,术中停电家常便饭,更恐怖的是没有任何传染病防治措施,也不能检测。而南苏丹实际艾滋病的发病率接近20%。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冒着危险完成了几十例手术。
他们的工作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也获得了央视的关注。
2017年5月26日和2018年2月13日,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频道(CCTV-4)的“华人世界”栏目分别以“周曙光:听着发电机的轰鸣声1小时剥除巨大肌瘤”和“中国援南苏丹医疗队为患者摘除巨大子宫肌瘤”为标题,生动讲述了他们不畏艰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故事。
成功抢救腹腔妊娠患者
“这一天注定终身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如喷泉般出血的场景。从那以后,即使情况再紧急,我想我也能从容应对。”
2017年6月1日,周曙光接到求助电话,有一例急诊收治的腹腔妊娠患者危在旦夕。周曙光明白,这是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发病率仅为6/100000,如发生破裂,则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术中极易在剥离过程产生汹涌出血且止血困难,加之医疗条件简陋、血制品稀缺,抢救难度可想而知。有着十年工作经历的他,这种情形也只见过2例,而且他还没有主持抢救的经验。
怎么办?危急时刻,周曙光的选择只有一个:挺身而出!
他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手术技巧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终于将这名失血量超过2000ml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被当地医生称为奇迹。
靠止疼片坚守岗位
南苏丹最恐怖的疾病是疟疾,每年夺走数以万计的生命。2017年的七八月份,周曙光连续2次身染疟疾和伤寒,一度让他暴瘦了近20斤。疟疾发作引发的持续高热屡次让他意识模糊,甚至几度短暂失忆;伤寒的腹泻症状让他近乎虚脱。即便如此,大病初愈时他仍坚持参加朱巴大学义诊活动。
选拔之初,他向组织隐瞒自己预激综合征、RH阴性稀有血型和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史。在南苏丹两次腰椎急性发作不能活动,由于没有理疗设备,只有靠躺在硬板上自愈。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开始依赖上了止疼片。从每天1粒到每天3粒,一种药不行就几种药一起吃,一年下来,他记不清吃了多少盒、多少种止疼药。“不能因自己的问题影响了工作,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去救治。”这就是他坚守的理由。
当地医生叫他“师傅”
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组队之初,周曙光向省卫计委援外办建议创办属于医疗队自己的刊物,这一想法立即得到批准,并荣幸地被推荐为队刊的副主编兼责任编辑。
目前《中国援南苏丹医疗队队刊》已刊出5期,刊物得到了时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崔丽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许,它结束了分布在世界各地55支医疗队没有队刊的历史,也成为了各支医疗队队员的心灵鸡汤。
他在实践中提出“师承+手把手”带教模式,通过言传身教和细致耐心的手把手教学,带出了一批年轻骨干医师队伍,现在每天听到当地年轻医生叫着他“师傅”已然习以为常。带教中,周曙光也时常向学生讲述中国文化、中国医生成长的故事。他时常说,想让中国印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一代代传承下去。孙雨静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杨兵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国内成品油价格今天凌晨迎来下跌。记者从省物价局获悉,根据国家发改委统一安排,6月9日0时安徽省成品油价将作调整。...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