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竹 文/图
“门歌”是流行于皖中地区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表演中民歌、说唱兼有,配以锣鼓伴奏,故又称“锣鼓书”,其得名则是缘于旧时农民乞讨时,挨门挨户倚于门旁所唱之歌。
如今的“门歌”,与江淮大地上一位杰出的民间艺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她就是殷光兰。
在83岁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门歌”代表性传承人殷光兰老人家中,倾听她与“门歌”的故事,那脱口而出的优美曲调,那旧得发黄的唱本,那陪伴她一生的锣鼓,还有她那朝气蓬勃的青春照片……这一切都是由她而起的“门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岁月。
1958年夏,全国举行曲艺会演,23岁的殷光兰随安徽省代表团赴京,她表演的肥东门歌亮相后获高度赞扬,第二天便被派到天安门广场、王府井大街等地巡回演唱。从此,门歌这一民间小调被列为全国曲艺曲种名目,并被收入《全国曲艺大辞典》,殷光兰作为“门歌”代表人物,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我有天生的好嗓子、好记性,在放牛岗上,在秧田里,学会了家乡流行的很多‘门歌\’。 ”殷光兰说,他自1955年发表第一首民歌《栽秧的人儿爱唱歌》后,一直坚持创作,先后写出民歌、门歌、诗歌800多首。
殷光兰的女儿殷芳,在传承民歌上也很努力,不仅会唱,也会写,并不遗余力地为肥东门歌创作立传。
2003年,省档案馆建“省名人档案”,殷光兰的全部作品、出版物、奖章、证书等,都已征集建档。
目前,殷光兰和女儿还时常在小学教授音乐老师唱“门歌”,让“门歌”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朝气与活力,让后人通过“门歌”这一曲艺形式,展现江淮淳朴的民风民情,体味故乡的传统与温情。
新闻推荐
张政、虞爱华出席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