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合肥的独特优势。不断放大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是合肥在新时代的奋进发展目标。自2017年12月合肥市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以来,全市上下多点发力,着力构筑科技创新生态圈,扎实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精准医疗、智能汽车、量子通信、下一代机器人等领域实现了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突破。但总体而言,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明晰着力方向。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技国际化战略。要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重点,制定科技国际化战略。目前合肥国际科技合作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在深化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同时,积极与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并根据合作对象,有针对性地制订合作策略。与科技发达国家合作要以提升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吸引国际顶尖科研人才等为导向。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要强调输出先进科学技术,利用技术与产品打开这些国家的市场,并发掘合作方独特创新资源。设立科技国际化专项资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进一步创新鼓励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政策,如实行研发国际化的税收优惠和补助机制,企业与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国外公共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并获得核心技术、关键专利等,政府实行税收减免或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重点支持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与跨国公司、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联盟。
2.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吸引海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跨国公司来肥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围绕合肥科技资源优势和重大技术需求,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智能制造、机器人、量子信息、公共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若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联合研究中心。鼓励市内高校、院所和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共建科技创新合作载体和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深入推进合沪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长三角科技一体化进程。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合资、参股等方式“走出去”,有效利用当地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推进人才国际化,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引进外国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引才引智项目专项费用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引智项目配套经费资助。加快国际化人才引进的直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建设,举办合肥市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搭建自有的国外人才引进交流平台。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探索智力引进、专利技术引进等柔性流动方式。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强与国际著名培训机构、国外名牌大学合作,引进和利用国际组织教育资源,加强本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4.发挥民间组织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作用。民间科技组织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具有独特作用。如德国的民间机构“四大学会”(马普学会、赫姆霍兹学会、弗朗霍夫学会和莱布尼兹学会),分别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与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在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合肥国际科技合作的民间参与不足,要促进民间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搭建民间科技组织合作网络平台。通过青年交往、志愿者派遣、学术往来与交流等方式,丰富民间科技交往内容。鼓励民间科技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公益活动。
5.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更大力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现代市场体系。密切跟踪国际经贸规则的高标准演进新趋势,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经济规则相接轨的基本制度框架和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完善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国际科技合作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归属处置事项。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政府服务能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努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集聚全球高端和创新生产要素的“磁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李萌)从4月18日至29日,安徽铁路各车站将对开往北京方向的列车实施二次安检。请去往北京方向的旅...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