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绿色萤石,2011年来到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萤石晶体集合体标本。你们看,我颜色鲜艳,晶体形态多样,一侧为多期形成的绿色八面体萤石晶体,颗粒大小为13cm~17cm,另一侧为立方体萤石晶体平行连生构成的萤石集合体颗粒,晶体较小,一般为4cm~6cm。之所以我的两侧具有不同的矿物形态,是因为当时热液成分的不均一性及成矿的多期性。与我共生的主要是水晶,局部偶见保存良好的小颗粒黄铜矿颗粒。
讲起我的经历,还要从我挡住隧道说起,2010年,在福建尤溪县境内建高速公路时,施工工人发现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挡住了隧道,便将我们和泥土一起推到路基旁的山沟里,后有当地农民经过发现我身上绿色的碎块萤石,他们还以为是宝石,便发动当地村民一起进山开路将大小萤石全运回家。此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听闻此事,将我带回馆内收藏。
冰洲石:
“透过我可看物体双重影像”
我是冰洲石,是一块无色透明的方解石。因为我最早发现于冰岛,所以把我命名为“冰洲石”。我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就是透过我可以看到物体呈双重影像,这是因为我的重折射率值在所有矿物中最高且具有最大的双折射功能。
你看我,个头是不是特别大,我可是国内同类博物馆收藏中个头最大冰洲石、黄铁矿共生集合体呢。特别是我的单个晶体尤其大,而且晶型完整,透明度高。你看在我的晶体边缘棱线上生长着细小黄铁矿颗粒,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烁,是不是很好看呢?你可别小瞧这一个个微小的颗粒,这是被称为“愚人金”的黄铁矿,这种黄铁矿不论个头大小,成型后都呈现出立方体的形态。
海蓝宝石:
“人们常拿我制作首饰”
我是海蓝宝石晶体,我的家人们还包括海蓝宝石戎面两兄弟、带围岩海蓝宝石原矿、海蓝宝石雕件。我们在矿物学中属于硅酸盐类物质晶体,并且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矿石的成因和形成条件。
现在人们常拿我制作各种首饰,拿我制作的海蓝宝石项链、戒指等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亚历山大石:
“我最大的特色就是变色”
我是“亚历山大石”,又称变石,古称紫翠玉。据传说1830年,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生日那一天,发现了我们,故将我们命名为“亚历山大石”。我有“猫眼”效应,故而算得上是稀世珍宝,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难得稀罕之物。许多诗人赞誉我们为“白昼里的祖母绿,黑夜里的红宝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那是因为我在阳光下呈绿色,在烛光和白炽灯下呈红色的变色效应。因为我们含有微量的铬,使得它对绿光透射最强,对红光透射次之,对其它光线全部强烈的吸收。因此,在白天时由于阳光的照射,使其透过的绿光最多,故其呈现绿色,用近似白光的日光照明,变石也呈现蓝色。可是一到晚上,当富含红光的蜡烛、油灯或钨丝白炽灯照明时,透射的红光就特别多,故呈现出红色,“变石”也由此而得名。
石英球:
“我是成功减肥的好范例”
我是一个直径160cm的“大胖子”石英球,是国内最大的石英球标本。你们可曾想过,曾经约30吨重的我究竟经历了什么才来到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吗?
我是在2008年被发现在云南省文山县境内某矿区,被发现时,限于道路条件,开路成本太高,我无法被运送出来。准备把我带回家的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将我就地切割,经过一年多时间,我“减肥”成功,被切割成粗糙的球形。
之后,在专业吊装人员努力下,我以一天滚动十几米的速度,花费两个多月时间才翻滚至公路旁,然后运送至桂林。在桂林,再经过工作人员两年多时间的慢工细活,终将我磨成了完整的球形。我是在地质博物馆搬新家之前运达的,如今陈列在序厅正中央,现在是展厅第一道风景。
西瓜碧玺:
“我是一块名字讨喜的石头”
我是西瓜碧玺,矿物学名称为电气石,在中国的一些历史文献中被称为“砒硒”、“碧玺”、“碧霞希”、“碎邪金”等。由于我的名字“碧玺”与“避邪”谐音,常被人们看作是纳福驱邪的主要宝石。
我具有绿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绿色在外围,红色在中心,就像西瓜一样,就叫做西瓜碧玺,是碧玺中非常稀有的一种。你看我的晶体中心呈粉红色,往外延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最边缘处呈现绿色,颜色分布均匀。晶体较大,晶型完整,包裹体及裂隙少,颜色通透有光泽。
刘晓宇 黄建东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文
王素英/摄
新闻推荐
有公职身份,有法学硕士学历,背地里却放“高利贷”做“黑老大”,安徽省滁州市农机监理所一名公职人员石新平因涉黑恶犯罪获刑...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