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汪玉芳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能让油从钱孔穿过而不弄湿铜钱,高超的本领让人咋舌。在池州电力系统,也有这样一位能工巧匠,他能通过声音辨别出设备故障,在行业内早已传为佳话。他就是池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三班班长王国强。
论学历,王国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论职务,王国强只是普普通通一线职工。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员工,从1992年进入电力系统后,20多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练就了让人难以想到的绝活——用耳朵能“听出”故障。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多次在工作中发现机械运行异常,及时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确保所辖变电站电网运行安全。
“拼命三郎”是同事们送给王国强的外号。从入职第一天开始,王国强就坚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以书本为老师,以老同志为师傅。只要看到机械出现异常情况,他都会仔细询问故障的表现、原因、排除方法等等,再仔细对比设备正常运转和异常时的细微表现,有空时再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在本子上。他手上时刻有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学习的内容。“遇到难题没搞懂,我会睡不着觉。”王国强说刚上班那会,他常常晚上还带着本子去老师傅家请教。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股拼劲,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突破,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同事储宏志仍然清晰地记得6年前的一件事。当时他们对机器完成检修后,拉开了线路接地闸刀,他正准备进一步操作,但一旁的王国强制止了他,“不对,不对劲,闸刀的声音没有平常清脆。”王国强一边嘀咕着,一边迅速走到前方进行检查,原来由于闸刀的连杆断裂,虽然闸刀拉开了,但线路并未断开。“如果不是他听出了故障,那场事故不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对电网造成极大的冲击。”现在说起来,储宏志还是心有余悸。
不仅耳朵能“听出”故障,王国强还练就了“火眼金睛”。贵池区三范变电站建设时,王国强是项目负责人之一,当时设备安装完毕,厂家准备试机,严谨的王国强提出再进行一次系统检查,检查到瓦斯继电器时,他总感觉哪里不对,他向安装人员提出质疑,经检查后发现是机器的方向装反了。
“顺风耳”和“火眼金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是王国强在20多年来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我们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整天面对繁琐的技术规程和冰冷光滑的仪表设备,工作单调枯燥,但安全责任又特别重大。”王国强说,工作20多年来,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技术提高上,不敢有丝毫马虎。别人避之不及的各种技术竞赛,他却每次都第一个报名参加,“希望通过比赛倒逼自己进步成长。”
多年来,他一直乐于创新,利用小发明创造解决现场难题。如今他所用到的不少工具和作业法,都是自己和同事们经过实践、探索、试验、研制出来的。针对智能变电站智能柜内加热器故障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他历经半年研制解决方案,最终新型可控加热器的研制顺利问世;针对日常安全梯使用时无法按要求规范放置的问题,他研制出变电警示安全梯,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安全作业水平;针对变电站接地线夹无法通用的难题,他研制出多功能接地线夹,实现了不同导线间的共用……他的多项创新成果获得省公司表彰,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18年他被评为安徽省江淮工匠标兵,并成为省电力有限公司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是这些工作中,都积淀了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饱含着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劳,事实上相当多的工匠岗位是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诚如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所言,王国强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一名电网人的责任和担当。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24日,安徽创新馆开馆暨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开幕式在合肥举办,会上发布了千项科技成果转化与融资项目...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