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507码头边,正是下午时分,运送土方的卡车扬起漫天尘土,一时模糊了视线。远处,工人们正忙着为秋浦河故道岸线复绿铺设草皮。
看到此景,陈林急忙掐灭了手中的烟头,掏出手机开始挨个打电话,问询相关的负责单位,寻找解决办法。陈林是池州市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的科长,过去一年里,他压力很大:“因为与过去不同,现在空气质量如果变差了,市里是要向省财政付费的。”
陈林所说的付费,指的是生态补偿金。2018年7月,安徽省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是重要原则。暂行办法规定,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按照特定公式对各设区市实行季度考核,每季度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补偿金额度,年底统一清算,安徽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补偿资金。考核中,上一年同季度PM2.5、PM10平均浓度与本考核季度PM2.5、PM10平均浓度之差是重要指标,若平均浓度上升,所在地市则要向省级财政上缴生态补偿金。怪不得有人说,雾霾也要“称重计费”了。
2018年,安徽共有补偿金6617.3万元,16个市均获得补偿。其中,池州市获得补偿金最多,为1152万元;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马鞍山市、合肥市,分别获得828万元、652.5万元。
为什么是池州?在长三角还算是新鲜事的“空气补偿”究竟怎么补?
“金家冲”的秘密
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池州市PM2.5年平均浓度4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1.3%,同比提升12.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获得生态补偿金也最高。
有人指点,要找空气变好的秘密,去“金家冲”看看。沿着一条干净整洁的沥青路蜿蜒向上,穿过池州贵池区墩上街道的石铺村和周边郁郁葱葱的林木,大约20分钟的车程便能到达道路终点。恍惚间,以为来到了九华山下的某个旅游度假区,直到看到“池州市金家冲矿业有限公司”标牌,才知进入的是矿区。
两年前,金家冲矿业还是一副大多数人想象中的矿区的样子,噪音隆隆,沙尘漫天。一到下雨天,一片泥泞,走路根本“无从下脚”。金家冲矿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任国庆记得,初见矿区的破败让他望而却步,一度不愿投资。2016年,池州开始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但当时的金家冲矿业维持生产都“够呛”,根本无力开展绿色矿山创建。2017年10月,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牵头了矿厂与江苏刚大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合作,矿区才逐渐改变了面貌。
改变首先从修路开始。新公司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投资4000多万元改造了连接矿区与交通主干道的道路,砂石路变成了沥青路,道路两旁还重新进行了绿化,矿区内的裸露地也栽树种草,边坡有了规范的治理,厂区改造一新。矿区内,新建了高标准的车辆冲洗站,又新建了标准化的密封厂房,原料矿石从破碎到加工都是车间化运作,全封闭、无污染。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任国庆介绍,厂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将矿石精深加工至化妆品的精细度,“加工出来的矿石粉手感可能比皮肤还要细腻”。
1152万元够不够?
池州拿到的1152万元补偿金,能干什么?据介绍,这些补偿资金用于当地的锅炉淘汰、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项目,工业物料堆场新增除尘设施等大气治理建设,通过项目补助方式,推动污染减排,从而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可是,一个矿区光是修路就花了4000多万元,设备改造与环保投入更是“无底洞”。
相比动辄上亿元的环保投入,以激励为主的生态补偿金更显得“杯水车薪”。
怎么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关键因素也许还在于让经济效益“看得见”。在金家冲矿业,环保投入与产业链延伸后,利润更有保障了。任国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方面,由于生产条件达标,金家冲可以基本保证每年220天左右的满负荷生产时长,避免停产整治等一系列的麻烦;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矿山整治工作,原来小作坊式的矿山被大量关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材料价格的上涨,而产业链延伸后深加工的产品的价格也更加可观,矿企的收益也更好。更让人期待的是,未来矿区将变成景区,任国庆说,从一开始接手这里,公司就规划在矿石资源开采完后打造矿山景区。
不仅是池州,长三角徐州、湖州等地都曾是矿区集中之地,如今都在通过大投入让矿山复绿。生产设备和流程的更新升级,主体还是在企业,政府能做的,更多的是政策上的鼓励与引导。
相比1152万元的补偿金,政府引导,多管齐下,打造治理大气污染氛围,更有“撬动力”。
“空气补偿”的未来
“空气补偿”并非安徽首创。追根溯源,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浙皖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两轮6年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这样一场看似“赌局”的治理新法,利用奖惩机制的杠杆,撬动了地方在空气治理上的积极性。
“新安江模式”出自新安江,但肯定不限于新安江;源于水,但不能仅仅在于治水。“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说来简单,但从实际执行来看,除“新安江模式”外,生态补偿很少能跨越省界等行政藩篱。而“空气补偿”,相比联合治水,更需要多地联动、多方参与,完善机制。
大气治理等生态保护协同,从来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环境法专家郑少华举例说,对于企业的同一个排污行为,三省一市在各自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内进行处罚,处罚的标准可能不同,企业肯定会往标准较低的地方跑。若标准统一,可以要求高标准的地区给予较低标准的地区相应的补偿,即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获得公平。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这也为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联合治理提供了战略平台。去年11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都分别通过了《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在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协同,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抓长江大保护,建设美丽长三角。
解放日报 朱凌君
新闻推荐
还一江碧水,保两岸青山。上月起,安徽省在长江安徽段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一体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落实...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