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传明 文/图
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家庭作坊,经过数年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长为业界知名度颇高的明星企业;一项祖上流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经过多年如一日煞费苦心的探索奋斗,现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个原先并不起眼的地方特产——锅巴,经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现已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香饽饽"……这家企业就是安徽忆锅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执掌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就是该公司的董事长潘庆国。
今年49岁的潘庆国是土生土长的洪林人,父亲退休前曾在镇上某单位工作,母亲则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从小父母就教导他要诚实做人、踏实干事,这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品格和精神便一直伴随着他日后创业的全过程。1982年正处于计划经济年代,物质资源比较匮乏,为了改善家庭境况,“不安分"“闲不住"的父亲在工作之余办起了一个孵坊,由于经营不善,三年后孵坊便关门歇业,并留下东挪西借来的4万多元巨额债务,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看到父亲沮丧而疲惫的神情,彼时年仅14岁的潘庆国被深深地刺疼了,心中暗暗立下志向——“父亲没有创成的事业,我长大后一定要创成!"
正是在这一信念的引领下,少年潘庆国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更加成熟而懂事,为了帮助家里尽快还清债务,他一边上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打零工补贴家用。正是父母的节衣缩食和勤劳苦干,几年后终于将外债还清。潘庆国也在辛勤打拼过程中,很早就体味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1990年,职高毕业的潘庆国,被分配到镇供销社上班,由于他勤学苦练、踏实苦干,没过多久就当上柜组长,正当他踌躇满志追寻梦想时,市场经济浪潮将曾经的“铁饭碗"打得支离破碎——单位倒闭了,潘庆国被迫下岗回家,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坎坷而艰辛的创业之路。
常言道,创业艰难百战多。为了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也为了眼前的生活,下岗后的潘庆国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积极想办法、谋出路,他先后摆过早点摊、开过服装店、经营过浴室,甚至一度还干起补鞋、制鞋的行当。总之,他秉持诚信经营为本、合法经商为要,苦活累活都不在乎,经过几年间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到1998年底,潘庆国手头积攒了近17万元资金,收获了他人生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手里攥着钱,想法自然就多了,外出闯荡的念头更加强烈而迫切。2000年,潘庆国举家搬迁至宣城,并在市区某店面开了一家鞋店,谁知生意不景气,赚少亏多、入不敷出,结果仅仅一年时间就将过去积攒下来的辛苦钱亏损殆尽,“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夫妻俩欲哭无泪,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点。2001年是潘庆国人生中最低谷、最灰暗的阶段,用他的话说:“那段时间我几乎断绝了与外界所有联系,整天呆在网吧里聊以度日、打发时光。"
挫折时有发生,但生活仍要继续。遭遇人生“滑铁卢"的潘庆国痛苦过、迷茫过,彷徨过、犹豫过,但从没有想到过放弃。他勉励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舔舐完伤痛、擦拭净伤口,潘庆国又砥砺奋进、踏上新的创业征程。这一次,他充分汲取失败教训,没有盲目投资,而是选择相对熟悉的粉丝加工行业,向亲戚朋友筹措了10多万元资金,在老家屋后的菜地上盖起了十多间厂房,置办了一些加工设备,于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粉丝厂宣告开业。与此同时,他还与朋友合伙承揽房屋建筑工程,虽然多业经营比较辛苦,但利润回报却十分丰厚,到2008年他一年净利润达到近40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而且手头还有一笔不菲的积蓄,可谓是“柳暗过后终花明,苍天不负苦心人"。
有道是,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次,在与朋友闲聊中,潘庆国获取了一条重要信息:特色农产品加工有市场、有前景、有效益。一语惊醒梦中人。潘庆国突然想起祖传老手艺——手工锅巴制作技艺。潘庆国祖上几代都是手艺人(白案师傅)。他至今依稀记得,那昏黄的灯光下,佝偻着身子的爷爷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劳动,旁边汗流浃背的父亲打着帮手,还有奶奶那张脸被烟熏火燎,满面皱纹,耳畔仿佛又响起那敲打米饭的节奏声。潘庆国从小就在灶台边长大,对手工锅巴的制作技艺他早已耳闻目染、熟稔于心。
他心想:与其四处奔波艰苦创业,不如把祖传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致力于把锅巴“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打定主意后,潘庆国亲自驾车走南闯北,遍访多地商家和各类人群,做市场分析,搞市场调研。他发现,自解放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相继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吃啥没啥"阶段。上世纪60年代前,由于物资匮乏,老百姓吃啥没啥,只能以饱为安;第二阶段是“有啥吃啥"阶段。计划经济时代,一律凭票供应、限采限购,产品相当紧缺,市场有啥才能吃啥;第三阶段是“吃啥有啥"阶段。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吃啥有啥;第四阶段是“啥好吃啥"阶段。步入小康生活的广大百姓,一切以健康为目的,不仅仅要吃饱,关键是要吃绿色、吃环保,啥好吃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潘庆国深谙此理,并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回答。为了使手工锅巴具有“酥香可口、脆嫩无渣、回味悠长、不粘牙"等优点,他四处拜师学艺,掌握粳米、籼米、糯米等各种大米的属性,并根据季节、温度、空气湿度和大米储存时间长短不同,调配出最佳口感的科学配方,即便是炕锅巴的燃料,也是精挑细选,最终确定以松毛、果木为最佳;为了传承技艺、打造品牌,他根据洪林锅巴的历史传说和人文典故,最终取名“忆锅香"品牌,影射出人们儿时的记忆和大锅饭“一锅香"的情怀;为了使锅巴产品顺利进超市、上货架,他相继申请办理了商标注册、条形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销售许可证等所有证件。与此同时,潘庆国先后融资近1000万元,在征得洪林镇党委政府同意下,将原粉丝厂的厂房进行改扩建,购锅置灶、添加设备、招募工人,只等待正式开业的那一天。干完这一切,潘庆国已经花去整整三年时间。
2012年5月19日是一个令潘庆国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宣城永顺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忆锅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前身)在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中正式开业了,这也让经历了20载创业失败、奋起、再失败、再奋起的潘庆国有了奋斗的“定盘星"——致力于把锅巴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一个强农富民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
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忆锅香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稳健态势。生产问题解决了,如何披荆斩棘、打开销路成为摆在潘庆国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一向善动脑筋、爱琢磨事情的潘庆国深思熟虑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是上门推销。将产品放置市区超市、便民店,实行销后回款,让卖家吃上“定心丸";二是友情馈赠。让更多人吃出忆锅香“酥、香、脆"的特质并为之口口相传;三是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公司相继冠名的舞蹈队、冬泳队和太极拳队等各支队伍,在他们开展活动中宣传忆锅香品牌;四是依托媒体宣传。与《今日宣州》《赢在五谷》等数十家媒体和杂志开展合作,进一步打响“忆锅香"品牌,不断扩大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五是借助网络销售平台。通过淘宝、天猫等网销平台,将公司产品成功销往沪苏浙等地,呈现出供不应求、一货难求的俏销态势。
有一句话说得好,创业的人生最美丽。经过数年间的砥砺拼搏、扬鞭奋进,如今的忆锅香公司已发生了脱胎换骨式变迁——工人从当初12人增至50多人;产值从建厂之初的年产值120万元提升至近5000万元;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从当初的籍籍无名到如今拥有“安徽老字号"、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徽省食品行业质量管理示范企业",再到“中国百佳粮油企业"“中国十佳‘互联网+’探索企业"等众多荣誉称号,其中“忆锅香"品牌获评“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由于业绩突出、业界公认度高,2017年6月28日,潘庆国光荣当选为首届“宣州工匠"。此外,他还荣膺“宣州区政协委员"“宣州区工商联执委"“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食品行业优秀企业家"等头衔,累计为社会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达40多万元……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造辉煌。谈及公司下一步发展计划时,潘庆国这位历经挫折而奋起、顽强拼搏志更坚的“奋斗者"“追梦人"有着鸿鹄志向和抱负追求,那就是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矢志建成“忆锅香民俗园"和“中国锅巴博物馆",积极发展以“锅巴宴"为主打特色的文旅产业、民宿经济。目前,一座集锅巴制作体验、农耕文物赏习、果蔬观光采摘于一体,具有徽风皖韵气派和风骨的“忆锅香民俗园"已初步建成,当然离正式开园还尚需时日,仍需加倍努力。
前不久,被誉为“酒界思想者"的安徽宣酒集团董事长李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有一番宏谈高论——“成功自有道,无为加聚焦"。其实,潘庆国创业奋斗一路走来,也有他的成功秘笈和法宝,那就是“先做好人品,再做好产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30日,安徽省企业注销“一网通”服务平台在安徽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安徽省企业将从此逐步告别“注销难”。...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