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合肥的面积只有区区5平方公里。那时的合肥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现誉为“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当时也只是一条普通的土路,路上都是被车轮轧出的深沟。新中国成立70年,合肥市从建国初期经济总量不足亿元、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小县城”,发展成为了正在崛起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十大高架织就72公里空中快速路
2006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要在南北走向的金寨路上建一座纵贯合肥新老城区的高架。
开工前后,有人曾质疑:目前金寨路的拥堵是否已到了非要投资甚巨去建设一个高架桥的地步?建成后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起反作用,几十亿元的资金能否要回来。两年后,合肥第一座高架金寨路高架贯通,古老的金寨路更散发出了新的光辉,成为名副其实的合肥“大动脉”。
“金寨路高架是合肥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快速路,不仅成为合肥南北向的交通主动脉,更让老城区和经开区等组团,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姿态相连。”合肥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
事实证明,金寨路高架着力解决的决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区域的交通问题,而是为合肥未来的放射型发展伸展开手脚,让“道路引领城市格局”,使合肥朝更立体、更有潜力、更科学、更有空间的方向发展。金寨路高架的建设吹响了合肥大规模建设高架桥的号角。在这之后的8年时间,合肥高架桥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2010年9月,长江西路高架建成通车,2011年5月,裕溪路高架、马鞍山路高架建成通车,同年12月,合作化路高架建成通车,随后,徽州大道高架(2012年9月)、铜陵路高架(2012年11月)、阜阳路高架(2013年8月)、包河大道高架(2014年5月)等相继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5月,合肥已建成九大高架,如九龙腾飞,织就近55公里的空中快速路。
2019年8月29日,郎溪路(包河大道-裕溪路)高架正式放行通车。记者从郎溪路高架裕溪路口上桥,一路行驶至包河大道,仅用时6分钟。随着这第十条高架的放行,合肥市高架通车总里程已突破72公里。
“这些高架的建成,有效拉近了合肥周边区域、组团与城区的距离,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综合承载力。”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合肥高架路网会形成‘环+放射’型格局,届时,市民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可以通过多条放射型的快速路,经二环快速转换,实现从\‘到达’到\‘快速到达’的飞跃。”
轨道交通从无到四通八达
当年,解放合肥的大军从大东门外冲进庐州高耸的城墙,使这座县邑小城获得新生。他们冲锋通过的那条古道下,已建成合肥乃至安徽历史上首条地铁。
2012年6月1日,合肥首条地铁线路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正式开建,2016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2号线工程于2013年6月正式开建,2017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两条线构筑了合肥市“十字形”轨道交通线网骨架。而就在一年前,合肥开通了历史上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实现零的突破;仅一年之后,第二条轨道交通路线就开通运营,双轨并行的合肥交通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合肥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截至2019年8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线网总客流突破3.11亿乘次,线网单日最高客流达69.72万乘次。线路运营持续平稳有序,充分发挥了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强劲的运输能力。
根据已获批的前两轮建设规划,至2021年,我市将建成1、2、3、4、5号线,运营里程总长175.6公里,总投资约1241亿元。
“5条轨道交通线建成后,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分担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将在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第三轮建设规划目前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具体包括: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4号线南延、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等6条线路,总长约120公里。待第三轮建设规划全部执行后,合肥轨道交通线网将四通八达,助力城市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
大建设正如火如荼快速推进
按照《合肥市快速路系统规划》,未来合肥市主城区规划快速路总里程约630公里,可绕市区一环路36圈。届时,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将更加完善,极大地提高了通行效率,“高快一体”的城市立体交通格局使市内交通与市际交通有机衔接,城市辐射和吸引能力显著增强,真正实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从“大建设”之初的交通先行到现在的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合肥的建设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刷新,但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一直未变。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1954年,合肥建成第一个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的水厂,至2018年末,合肥自来水厂6个,日供水能力达210万吨。
1956年,合肥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到2018年末发展为295条公交线路、线路总长4493.6公里。
194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只有1个,2018年增加到9个、11个和35个。
1949年,合肥辟建第一座人民公园——逍遥津公园,到2018年末,全市公园数量达187个,公园面积538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六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8年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7.43辆和22.66辆。居民住房逐步趋向舒适化,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5.2、42.8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分别增加29.7和34.3平方米。
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家祥表示,今年,大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快速推进,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市重点局将建成一批优质的精品工程,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其中26条道路放行通车,包含滨湖科学城15条城市道路;12项房建工程即将完成,市民生活品质将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如今,合肥规划建成区的面积已经达到460余平方公里,合肥从“小不点”长成了“大个子”,曾经的江淮小邑到如今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本版图片由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友情提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
新闻推荐
星报讯记者昨日从省公安厅获悉,今年4月以来,在公安部和厅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省公安厅先后发起了以“反电诈、打盗抢”为主题...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