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合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秉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传统,全面深化改革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全创改”
创新指标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
合肥市委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程千宜介绍,自2016年6月安徽省“全创改”方案获批以来,合肥市聚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承担的70项主要试点任务已完成66项。近年来,合肥市主要创新指标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始终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合肥继上海之后,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了“2+8+N+3”创新体系,探索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运转,合肥国际人才城投入运行,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离子医学中心、中科大高新园区等一批大项目、大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对外开放
中欧班列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合肥依托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为此,合肥市还不断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功加入G60科创走廊,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推动合肥都市圈升级扩容。
同时,创新开放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四港三区一中心”整合资源、优化功能、提档升级,合肥综保区成为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港成为长江支流航道上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合肥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合肥中欧班列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
供给侧改革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2100家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合肥市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马合钢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关停,拓展了动能转换新空间。统筹推进“三重一创”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荣膺中国先进制造业重点城市。
目前,合肥市已经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条”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10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等系列政策,构建了精准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可喜的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4年的828家,已经增加到2018年的21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5%,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新空间不断拓展。
城市建设
近年来每年新增落户人口超11万人
在城市建设管理提升方面,近年来,合肥市始终坚持“提质、提速、提品、提效”,深入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一方面,编制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导则,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同时,还统筹推动环境提升、老城复兴、新区拓展,规划建设东部新中心、骆岗中央公园、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三十岗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功能片区,着力打造展示合肥国际化都市区的新名片。
此外,不断加快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城管+公安+综治”大共治模式,如今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智慧化。
“优良的城市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对人口的吸附能力。”程千宜透露,近年来合肥市每年新增落户人口超过11万人,2018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增加12.2万人,排在长三角第3位。
乡村振兴
全省率先组建市、县乡村振兴投资公司
在乡村振兴方面,合肥市及时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及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合肥样板”。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挥国有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合肥市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出台打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解困新路子,在全国首创光伏扶贫下乡工程,被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广。
绿色发展
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在加快绿色发展方面,合肥市围绕“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三大目标,出台了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20条”,编制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把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绿色发展全国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还采用DBO(设计、建设和运营为一体)模式一次性建成3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创造了全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合肥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全覆盖。
程千宜介绍,目前,合肥市正在稳步推进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全力推进巢湖及重点河流治理,巢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截至今年7月,全市15个国考断面有14个均值达到年度考核要求,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高质量发展
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超90万户
程千宜介绍,5年多来,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合肥市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税金融、土地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共推出216项改革任务。另外,合肥市还不断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做优。目前,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6500亿元;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已经超过90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数量(45家)居省会城市第7位。
文化强市
“中国好人”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5年多来,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共推出59项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国有剧院运营体制改革,开创全省大型文化设施委托经营管理的先河。
同时,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城市阅读空间累计接待读者600多万人次,连续4次入围亚马逊中国发布的十大最爱阅读城市。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成功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好人”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城乡融合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97%
5年多来,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农业经营体系、农村综合配套、城乡公共资源要素均衡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共推出84项改革任务。
合肥市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服务人才引进、鼓励创业落户、优化人口结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97%,5年来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目前,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400多家,发展家庭农场近9000家;完成1060个村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546个村居“三变”改革。
美丽合肥
全市共设立河(湖)长4700余名
5年多来,围绕建设美丽合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推出72项改革任务。PM10、PM2.5平均浓度连续5年实现“双下降”,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69天。
目前,全市共设立河(湖)长4700余名、林长3400多名,在2018年全省林长制改革创新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
民生保障
县域医共体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
5年多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共推出151项改革任务。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大幅提高公办园比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品牌效应加速显现。
程千宜透露,目前,合肥市已经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4年的460元提高到639元,完成三大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治等职能整合,实现了“七保合一”。
晨报记者 方佳伟
晨报制图 朱佩佩
新闻推荐
春蕾圆梦,爱满天下 2019养乃世家公益行全国巡回演唱会安徽站圆满举办!
2019养乃世家公益行全国巡回演唱会安徽站圆满举办!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