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会,这是一个已经走到历史背面的名字。但曾几何时,这个名字和当年中国知识界、学术界的精英人士联系密切。 “行走青弋江”采访组此次专程来到杨文会的故居,寻访他的传奇人生……
岭下有高士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近代著名佛学家、出版家。他对我国的佛学研究,特别是对佛经流传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佛学的中兴之祖”。
杨文会故居位于黄山区乌石乡岭下杨家中心村,一个恬静的小村落。村子被群山环抱,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安然。记者一走进村口,远远就可以看见杨文会的故居。故居并不大,两进格局,典型的前院后宅民居,屋前一道半遮半掩的月亮小门,瞬间让人有了“柴门静夜无关钥,留与山僧带月推”的感觉。
推开院门,在纪念馆一侧的墙壁上,刻有杨文会生平:
道光十七年(1837)十一月十六日丑时,出生于安徽石埭县乌石岭下杨家,名文会,字仁山。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破安庆,徽州等地,文会时居襄办团练,跣足荷枪,身先士卒,论功则固辞不受。
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驻安徽省省城安庆,委任文会为湘军谷米局主任。
同治三年(1864),文会于病中偶得《金刚经》《大乘起信论》,怀归展读、觉甚微妙,自此走上学佛之路。
同治五年(1866),文会在南京正式成立金陵刻经处……
寥寥数行,却道出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里,杨文会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故居黑漆木门上嵌有一副楹联:“世间奋身捍国器,化外修佛誉宗师”,没有落款,不知是何人所撰,细细读来,算是对杨文会一生很恰当的概括。
杨文会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对佛学的弘扬,他对近代佛学经典著作的整理、保存、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岭下杨家采访时,记者遇到了杨文会的五世孙、75岁的原乌石初中校长杨光球。他告诉记者,杨文会出生官宦之家,父亲杨朴庵是道光年间的进士,池州名士,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两人颇有交往。杨文会自幼聪颖好学,十四岁就能属文赋诗,但他不喜欢八股文章,无意仕途。1853年太平军占领安徽,杨文会随家人辗转迁徙于苏、浙、皖各地,前后近十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音韵、历算、天文、地理及老庄之学。
杨光球说,就是在这期间,杨文会偶然接触到了佛经,据2006版《乌石乡志》记载:“他书举不惬意,读《起信论》则手不能释卷,赓续五遍,窥得奥旨。”《黄山区志》也有类似的记载:“1864年,杨文会因病而研究有关养身的书籍,偶尔得到了一册佛学书籍《大乘起信论》,他反复读诵,领会其中的奥义。后来他又看到佛经《楞严经》,这样,他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同样的事情,在杨文会的孙女杨步伟那里,却有另外一种说法。
杨文会的后人中,杨步伟无疑是最有成就的一位。杨步伟一生与她的祖父一样,也是颇有传奇色彩。她的丈夫是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一起并列清华四大导师的赵元任。杨步伟在其《一个女人的自传》中,专辟一章“祖父”,其中写道“以后洪杨之变起来了,全家搬到杭州去住……祖父无聊极了,就一天到晚在西湖边游玩。有一天,偶然看见书摊子上有一本《大乘起信论》(以后有人说祖父是在安徽看见《起信论》的,我想不对。)他就大看而特看起来了,自己就想研究佛学以了终身,绝不做官。”
往来无白丁
同治五年(1866)杨文会移居南京后,他与当时中国佛学界知名人士交往甚密,这其中就包括河北的王梅叔,湖南的魏刚己、曹镜初,江苏的赵惠甫、刘开生,广东的张浦斋等。他们经常在杨文会家中研讨佛学,均深感当时国内佛经大部分刻版都毁灭了,保护这些文化瑰宝刻不容缓。于是,杨文会于是年(1866)在南京成立金陵经书处(金陵刻经处前身)。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祗洹精舍”,杨文会自编课本讲习佛典,并聘请苏曼殊等教授梵文、英文,着意培养中外兼通且具有现代意识的佛学新人。直到逝世前一年,杨文会还亲自担任刚刚成立的佛学研究会会长,定期亲授佛学。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杨文会的不懈努力之下,金陵刻经处很快蜚声海内外,一时间,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郑孝胥、谢无量、欧阳渐、释太虚等纷至沓来,杨文会的“朋友圈”足以构成一部中国近代学术史了。也正因如此,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观》一书中说:“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后来,杨文会即使随曾纪泽出使英法,也始终念念佛学。在伦敦期间,杨文会结识了日本梵文学者南条文雄,并通过后者,从日本找回数百种中国佛教佚书,择其重要的刊行。后又与英人李提摩太联手,将佛学经典著作《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
杨文会虽倾心于佛学研究,他也是清末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曾先后随曾纪泽和刘瑞芬出使英法,从而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欧洲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曾纪泽是曾国藩之子,据杨步伟自传记载,杨文会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早年即在曾国藩处从军。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曾赠杨文会“皋比勇彻”四字。“以后闻曾死时交代其子纪泽云:杨仁山是个大有作为的人,一定要好好关照他,不过你需随他所愿意做的事叫他做,不可勉强他。”所以1878年曾纪泽任英法钦差大臣时,就问祖父愿不愿意随其一同赴任。对于像杨文会这样非常渴望到外面世界看看的人而言,自然非常愿意。于是曾纪泽就让杨文会做了参赞。杨文会还让儿子以使馆随员的身份同去。杨步伟书中写到“祖父自己除办公外,就研究各种科学仪器,买了一些天文仪、天文镜、地球仪、地上望远镜、照相镜、钟表等等。他就尽所有的薪水都买了仪器,打算回国办学校等等之用,一个钱不寄家用。”
有了这样一位开明的家长,杨文会的后人中自然也有许多位是思想进步的。杨步伟回忆说,她的父辈中,除了大伯随同祖父出洋,父亲也曾随往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后来在创办时务学堂,招股开矿办实业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对于祖父的学问和革命思想的关系,杨步伟认为“比表面上的政治活动还更深一步”。
时间到了1911年8月17日,摇摇欲坠的大清国行将就木,杨文会也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据杨步伟回忆,这天上午杨文会还比较清醒,他对身边的家人说:“也好,可是国家将有大乱,我的丧事一切从简从快为要,不要照礼守丧,紧要时大家都走,我在这儿不要紧的。我总跟着经房和经版,经版在哪儿我墓就在哪儿,可是经版不准动的。”
杨文会的辞世,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黎元洪亲书一匾:“经幢持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1918年在金陵刻经处的院内建起一座纪念塔,一代宗师沈曾植亲作《杨居士塔铭》,煌煌千字,尽述杨文会不平凡的一生:“而今时杨居士刊辑兼刻全藏于金陵……独居士奋起于末法苍茫、宗风歇绝之会,以身任道……居士于三学教典,搜集于藏外若干种……至精且当,又非前人比。呜呼盛已!”至今,这座纪念塔依然完好地保存于金陵刻经处的院内,它和岭下杨家中心村的这座杨文会故居一起,默默述说着那段百年前的岁月风雨。 记者 郭青 文 梅韬 摄
新闻推荐
加强出口药品的质量监管是维护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国际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日前,安徽...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