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徽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今日安徽 > 正文

“安徽造”抗疫利器集中亮相 “安徽药方”屡献奇招 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开幕

来源:江淮晨报 2020-05-06 06:49   https://www.yybnet.net/

地铁一体化测温系统。

援助湖北医护人员穿过的防护服。

地铁自动化通风系统。

医护人员的请战书。

展览现场的隔离转运舱。

托珠单抗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是安徽省防控新冠肺炎第一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

智能测温机器人。

实时疫情监控信息系统。

4月30日,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以下简称“线上交易会”)在安徽创新馆开幕,集中展示全省近300个大健康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最新创新产品。

此次线上交易会旨在充分展示安徽省疫情防控中涌现的科技成果,突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充分利用5G直播、云签约、网上展厅、线上路演等线上方式展现活动内容。活动地点设在安徽创新馆,由开幕式、网上成果展示、线上对接路演等活动内容组成。

其中,创新馆1号馆内共设科技抗疫展区、抗疫医疗技术展区、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展区、互联网+大健康展区、医疗设备与器械展区5个展区,集中展示全省近300个大健康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最新创新产品。

聚焦“大健康”这一主题,展览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江淮儿女的抗疫风采和安徽省在大健康领域、科技抗疫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以“打赢疫情防控科技战、助推创新发展新跨越”为主线,展现“科技抗疫”的特色。

其中,在科技抗疫展区,重点展示安徽省在抗疫过程中的重要部署、大健康领域的政策与规划、生物医药相关研究平台和实验机构、优势学科建设情况、疫情期间省市重点攻关项目及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以及省市相关重大产业工程和专项等。

在抗疫医疗技术展区,重点展示此次抗击疫情中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医疗技术、治疗方案,特别是在支援武汉医疗中的先进技术和取得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案等。

在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展区,重点展示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突出作用、体现出生物医药及中医药在抗疫时的积极成效的药品,以及生物医药与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化成果。

在互联网+大健康展区,重点展示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突出作用、体现出互联网+大健康在抗疫时的积极成效的技术和平台,以及智慧医疗信息技术、医疗系统、防疫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流行病学遡源追踪信息平台和在复工复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

在医疗设备与器械展区,则重点展示具有科技亮点的大健康领域医疗设备,以及一批在抗疫期间发挥突出作用的防护用品。

探馆

“安徽造”抗疫利器集中亮相

抗疫一线医护手记令人动容

可同时拨打900个电话进行随访的“合肥造”智医助理;“组团”防控地铁空气传播的多类型消毒机;真正实现全程无接触的安检测温一体机……4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创新馆1号馆的科技成果网上展厅和实景展厅,发现这里不仅“集结”了众多“安徽造”抗疫利器,还集中展示了一批来自抗疫一线的“请战书”“抗疫日记”等,让人仿佛“穿越”至一线“战场”,令人振奋且动容。

进入场馆前 先通过全程无接触安检仪

要想“成功”踏入场馆,首先,每位入场者都需要走进一台“长廊”式的设备进行相关健康检测。这台设备就是此次疫情期间,由中国电科38所博微太赫兹公司研制的太赫兹全过程无接触人体测温安检一体机。这台设备将红外测温设备与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相结合,记者正常步行通过安检区域,在无任何接触的情况下,完成了测温及安检。

“今年2月初,我们考虑到疫情之下测温的大量需求,立即集结人员,线上线下配合,突破重重困难,仅用7天,就研制出了这台设备。”博微太赫兹研发人员赵振利介绍,这款设备真正实现了“非接触”模式,有效切断近距离测温和手检过程中的人人接触传染环节,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目前,该设备已在合肥、上海、北京等多地的地铁、医院里投入使用。

“时空胶囊”式隔离转运舱配置“豪华”

在展厅一楼的科技抗疫展区,一台外形酷似电影中“时空胶囊”的机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是由特医科技(合肥)研发的隔离转运舱。

“为满足传染性疾病疑似病患在隔离及转运过程中的吸氧、检测,转运途中对外隔离、消毒灭菌等要求,我们在舱内配备了制氧机、心率检测等设备,此外,还可增配呼吸机、监护仪、石墨烯高温灭毒杀菌设备。”工作人员介绍。

“防疫”设施到位,乘坐感受也非常舒适。舱内座椅质感类似皮质沙发,沙发的正对面有一台电视机可以收看节目。沙发的右侧,装置一台可收起的“隐形收纳小桌板”,还有可实现与外界递送物品的“小窗口”。工作人员介绍,这台隔离转运舱主要用于机场、高铁站、企业园区、办公楼,应用于发热或疑似病例在救护车到来前的临时隔离及转运。同时,在医院、急救中心、诊所,也可应用于病患从救护车到入院前的短时隔离和转运。

“合肥造”智医助理可同时拨打900个电话

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声随访……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认识了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在互联网+大健康展区,展示了此次疫情中安徽诸多“数字”抗疫的产品,其中就包括“明星产品”——科大讯飞研发的智医助理机器人。“抗疫”历程中,这套“安徽造”智能设备在进行基层病例专题分析、筛选潜在人群发挥了巨大作用。一分钟内,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可以同时拨打900个电话,6小时就能够调研20万户居民,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等的通知随访效率。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智医助理覆盖了省内66个区县(1153个乡镇级医疗机构,12753个村级医疗机构)。在省外,智医助理在湖北省防疫指挥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大数据资源局、青山区防疫指挥部、北京市丰台方庄社区等30个省市地区运行,总服务人次超过2000万。

地铁空气传播如何防控?多类型消毒机“组团”保障

在此次展会中,由安徽宾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整套“城市地铁空间空气传播防控技术解决系统”,揭开了地铁空气传播防控的“面纱”。

防控从地铁的购票大厅开始介入,工作人员介绍,在大厅内安装的是吊装式射流空气消毒机。这套消毒机内置了抗菌初效、紫外矩阵、高能离子净化腔,送风则采用静电灭菌和抗菌球形喷口。“球形喷口可以四面送风,底部回风,因为风量大,可以在人员密集区域快速消毒净化。”

在候车区,吊装式射流空气消毒机则安装在距屏蔽门4米处的吊顶上,球形喷口斜角度送风,洁净空气吹向屏蔽门头上沿,形成循环净化气流,保护排队候车人员呼吸安全。

此外,在地铁入口、垂直电梯等区域,皆“对症下药”地安装了净化除菌离子风幕和电梯专用空气消毒机等。这一整套的消毒机“组团”装配,有效守护轨道交通的空气安全。

“抗疫日记”“请战书”现身展厅 瞬间“穿越”抗疫一线

战胜疫情,科技助力;医者仁心,不辱使命。疫情期间,安徽省1362名医卫人员曾驰援湖北,全省卫健人员也奋战“疫”线,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乐章。在抗疫医疗技术展区,集中展示了医护人员的“抗疫”风采,令人动容。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该展区,合肥市一院医生于伟伟、周洁,合肥市八院医生唐俊等一批医护工作者,在“抗疫”期间的手写日记集中展出,一页页充满温度的纸张,一行行朴素真挚的文字,仿佛让人“穿越”到了一线“战场”。

同时,一封封被装裱起来、签着名字、按满红手印的支援湖北“请战书”“倡议书”,也让人“零距离”感受医务人员的英勇。由合肥市保健院提供、画着“武汉加油”“抗疫胜利”漫画的“特殊战袍”,也吸引了众人驻足。此外,在这次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设备,也在展区内集中展示,模拟还原了“战疫”一线场景。

发布

众多科技成果实现“国际首次”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发布

4月30日,在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开幕式上,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发布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设立三年多来,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速进行,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规划建设全面启动

2019年,科学中心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作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目前,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其中,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全面开工建设;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即将完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和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启动预研。

同时,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主体结构完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启动运行。

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加速建设。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物质科学交叉前沿研究中心、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3个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初步设计获批,即将开工建设。此外,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挂牌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基本建成,即将投入运营。

创新成果多项科研实现“国际首次”

科技成果不断取得突破。在信息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验证三维量子霍尔效应,为未来凝聚态物理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宇称时间对称,突破了传统量子体系中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方法;首次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展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验,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首次实现500公里量级真实环境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和相距50公里光纤的存储器间量子纠缠,为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奠定基础。

在能源领域,成功研制交付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发展和完善超导磁体的制造标准和规范;发展出一种高性能稳态等离子体运行模式,系统验证了其与未来聚变堆若干运行条件的兼容性,为未来核聚变电站奠定了物理基础;成功获得单层铋2212超导体,为高温超导体二维理论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在健康领域,发现了炎症巨噬细胞的活化、调控及效应机制,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次解析了疱疹病毒基因组包装的关键机制,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还将有助于改造疱疹病毒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等;阐明了一种小分子抑制剂抑制“超级细菌”作用机理,为设计和优化新型抗生素奠定了基础。

在环境领域,研发“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系统”,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已在省内外石化、冶金、水泥等行业广泛应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三台载荷初样研制和正样设计通过国家评审;首次完成大气湍流原位探测实验,为大气污染监测、预报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发现了一种噬藻体组装机制,为蓝藻治理提供了新手段。

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取得新成效。发明一种磁分散电弧快速均匀加热新方法,有望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石墨烯;成功研制一种手性分离膜,对不同的手性对映异构体分离效率高达89%,在医药制造等领域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研制出一种轻质、高强度、耐磨损的新型混凝土,产业前景广阔。

未来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通融发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眼全球、创新突破。”张天培表示,下一步,科学中心将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着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继续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融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方案”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援抗疫

安徽发布一批科技抗疫及大健康最新科研成果

支援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抗疫的“安徽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合肥造”除菌处理机组;提供肝癌个性化用药方案,试验患者生存期延长8个月的肿瘤临床精准用药技术(HDS技术)……4月30日,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开幕式上,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发布安徽省科技抗疫及大健康最新科研成果。

“安徽方案”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疫情期间,由中国科大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的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手段已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在助力全球抗疫中,也发出了强有力的“合肥声音”。

托珠单抗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是安徽省防控新冠肺炎第一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关键机制,指导形成了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

罗平介绍,经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注册,该方案先后在安徽省、湖北省9家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应用,共救治500多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当众多国家陷入疫情困境之时,“安徽方案”也引起了国际关注,目前,该方案已在美国、德国、俄罗斯、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援抗疫,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安徽研发的疫苗被纳入科技部重点专项

开幕式上,发布了安徽省疫苗相关研究进展。由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省市共同支持的防控新冠肺炎第三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罗平介绍,该疫苗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方面,其采用亚单位疫苗技术路径,无核酸成分,其安全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同时,其免疫原性强、免疫持久,不仅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应答,还可以诱导细胞免疫;此外,其借助工程细胞表达系统,可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

“新冠疫苗成功上市后,通过广泛的免疫接种,能迅速提高人群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很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目前,该项研究已被纳入科技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合肥造”除菌处理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公共场所有限空间用除菌空气处理机组,是在安徽省防控新冠肺炎第二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支持下研发的最新成果。本次交易会开幕式举办的场所,就运用了这套设备。

据介绍,这一除菌装置具备噪声低、除菌灭毒效果好等特点,经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等权威机构检测,试验菌灭杀率超过99.9%;自然菌消亡率达98.6%;送风洁净度达到普外科手术间和无菌室标准。目前,该装置已实现了批量生产并在几十家单位进行了示范应用。

“这套设备的相关技术申请了6项专利,制定并发布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各1项。”罗平表示,来自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装置填补了公共场所有限空间除菌空气处理设备的国内外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个性化用药方案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

除了一系列抗疫方案和产品,一批安徽大健康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在开幕式上发布。

其中,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刘青松团队研发的肿瘤临床精准用药技术(HDS技术),近日在全球首个肝癌回顾性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使用该技术治疗的病人相比常规疗法的病人,生存期延长了8个月。

“该技术可以为肿瘤中晚期患者提供精准的用药治疗方案,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此外,它还具有检测药物覆盖率广、有效率高、个体化强等优点。”研究人员任涛介绍。

目前,中科普瑞昇公司正在进一步利用HDS技术针对中国高发肿瘤开展多项前瞻性临床试验,并已在多地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示范推广应用。

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大健康研究院揭牌

4月30日,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开幕,开幕式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揭牌,多个科技创新项目签约。

交易会现场,连线了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白春礼表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的成立,是中科院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具体行动。中科院将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与协同攻关的优势,全力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建设提供支撑。

“研究院充分发挥院省共建优势,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得住、扛得起、打得赢的核心支撑力量。”白春礼介绍,研究院要把握生命健康领域发展机遇,构建长效性科技攻关机制,产出更多具有应用和实践价值的重大研发成果;加强生命健康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各国协调应对共同挑战的能力,建设成为全球大健康领域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通过院省双方的共同努力,推动研究院建设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志性机构之一,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安徽科技大市场”也在会上揭牌。“中国环境谷”“安徽省技术产权类交易场所整合”等30个科技创新项目实现集中(云)签约。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文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新修订《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6月1日起施行

本报讯记者近日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安徽省新修订的《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安徽造”抗疫利器集中亮相 “安徽药方”屡献奇招 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开幕)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